廣設大學 文憑貶值 景氣低迷 工作難找 經濟與教育供需失調 形成惡性循環 「 教育水準提高」的諷刺
媒體報導就學貸款逾放比至九十六年底達百分之十二點一一,為銀行平均逾放比的五點七倍,學生逾期未繳呆帳多達四十四億元,但學貸的申請有增無減,預估本月底總申貸戶將突破九十萬人,總核貸金額破一千五百億元。
我認為,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學貸人數、金額的多寡,而在呆帳增加,因為這顯示社會已產生結構性變化。
由於「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觀念,教育部的政策是「不能讓任何一位學生因為經濟因素而無法就學」,出發點正確,而學生申請學貸目的在「將教育視為自我投資」,及「加強進入職場的優勢」,無可厚非,因此絕不能與卡奴為了滿足欲望而漫無節制消費的狀況,相提並論。
但如今景氣不佳、產業萎縮、工作難找,若不申請學貸攻讀學位,就沒有翻身的機會,可是當學貸呆帳逐漸增多,成為學生人生的第一筆信用透支,就讓人懷疑這種「自我投資」的必要性,所以討論學貸呆帳問題,必須思考是否政府該繼續拿納稅人的血汗錢承擔風險,以公帑使學生有自我投資的機會?
由於政府廣設大學,使「技術不如文憑」的價值觀,已凌駕教育意義之上,間接使得社會價值觀朝「向錢看齊」調整,學生把學歷當成個人資產,不把學貸當成個人負債,但每年畢業的學生愈多,青年失業大軍就激增,大環境壓迫有學貸畢業生的生存空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必須為學貸呆帳的擴張,負絕對責任。
所以,政府應輔導辦學績效不佳的學校退場,抑制高等教育文憑供過於求,與其擔心公立行庫的學貸呆帳無法打銷,及會拖垮教育部信保基金,還不如憂慮,政府的施政使得經濟與教育的供需失調,不但使「國民教育水準提高」在呆帳下變成諷刺,更使經濟與教育結構形成螺旋式的下降,對國家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伯圭(高雄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