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 台南市定古蹟風神廟

文/林孟慧 |2022.02.28
1507觀看次
字級
風神廟全貌。 圖/林孟慧
廟前的重修碑誌。圖/林孟慧

文/林孟慧

台南市中西區有著台灣唯一一座現存的風神廟,主祀神明為風神爺,十分獨特,是台南直轄市的市定古蹟,也是台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的廟宇。

風神廟位於原南河港安瀾橋西側、鎮渡頭北邊,建於清朝乾隆四年(一七三九),由當時的台灣道巡道鄂善所建,原為接送大陸來台文武官員之處所,迎新送舊,有古時十里長亭之遺風亭,後為風神廟。當時搭船來台的官員,來到府城後,都得先到接官亭,祭拜風神感恩保佑後才可進入府城。

風神廟原先的格局是一棟四進的廟宇,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第三進是風神殿,第四進是大士殿。建廟用意是因從前航海及貿易船隻,須冒險通過大風大浪來到台灣,因此祈求風神保佑往來船隻行船安全,一帆風順。

之後台灣府知府蔣允焄於乾隆三十年,進行第一次的整修;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第二次整修,在廟的東側設置公館,招待來台的官員住宿,並設立石坊來光大這座進出台灣的廟宇。

日治時期大正七年(一九一八),日本人進行市區改正計畫,因開闢道路,將後半部的殿舍及公館全數拆除,神像移到官廳。大正十三年,當地士紳集資重建,而成為今日面貌的風神廟,但已不復當年規模之盛大。

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風神廟經內政部公告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現今的風神廟,為坐北朝南、面寬五開間的三合院格局,正殿寬三開間,附有拜亭,左右各有廂房一開間,建築結構有著濃厚的閩南建築風。

廟前的接官亭石碑有四座,皆為方形,石碑頂端刻有「皇清」二字,亦有動物、鳥獸及花草圖樣,但因時代久遠,石碑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仍不失其氣派莊嚴之感。

近年配合光之廟宇的計畫,風神廟也在夜晚燈光照射下,有著靜謐的神聖感,適合民眾前往遊賞參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