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國人用藥常識不足,習慣服用成藥或不依醫師、藥師指示用藥,對身體造成傷害。即日起,本版特邀中華民國藥師公會聯合會,提供實用的服藥常識,幫助民眾正確用藥。
為何有些藥要飯前服用?
飯前洗手的道理人人懂,那麼,「飯前用藥」又是什麼道理呢?
服藥時機是一門精細的科學,有的藥物必須在飯前吃,有的則只能在飯後,甚至跟著食物一起吃。會有這些區別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確保藥效,二是減少副作用。
所謂確保藥效,主要是某些藥物在體內的吸收會受到食物嚴重干擾,飯前服用的藥效比較佳。譬如,某些抗生素遇到食物(包括牛奶)時,會如膠似漆「黏」在一起,藥物便喪失殺菌功能,就算服用也無法發揮療效;有些藥物(降血糖藥物、胰島素、胃藥)則用來控制食物下肚後身體的作用,例如某些胃藥及降血糖藥物,在飯前使用會比在飯後用更可有效控制胃酸及血糖。
至於減少副作用,則是因為某些藥物(如鐵劑、水楊酸類)對腸胃有刺激性,飯後使用可減少藥物對腸胃道的刺激(破壞黏膜或引起噁心、嘔吐),或可讓藥物在體內緩慢且完整吸收。
因此想要治好疾病,除了醫師能夠對症下藥,病人也要配合正確用藥才行。(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