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銘謙
我觀察發現,參加手作步道者,常帶著各自的生命經驗,在手作步道的過程中,點燃心裡某個火花,用自己的詮釋與行動,找到自己的方式去擴展、延伸與實踐夢想,反過來使手作步道的內涵愈來愈豐富。
有一次千里步道協會與家扶中心合作,帶著高關懷的青少年做砌石駁坎,有位社工師就分享挑揀石頭與疊放石牆的思考:「就跟孩子一樣,每個石頭都有稜有角,有自己的個性,沒有不適合的石頭,只要反覆嘗試擺到對的位置,還是能成為一面整齊、堅固又美麗的駁坎。」因為這段話,後來每當砌石的時候,有人想拿鐵鎚敲掉石頭的稜角、修整成平面的時候,步道師總會忍不住說,「先別敲,讓我來試著擺擺看」。
還有一次,步道培訓課程來了個學員,本來是化妝、穿著時尚、踩高跟鞋的女生,因為參加手作步道,克服了害怕蟲、髒與泥土跑到指甲裡的恐懼,開始了登山、攀岩、潛水、划獨木舟的戶外人生,而且日常生活還會自備水壺跟食物袋……
還有一位土木系教授,找我去講步道工程課,原來是女兒上過步道學課程後,不但說服父親了解,還準備以此為專業繼續發展。
最近重回暖暖做步道巡查,名單中竟然有市議員跟服務處同仁報名參加。原本心想「這可能是來做秀的」,等會兒露露臉就會離開去趕場吧。沒想到該名女性議員,在自我介紹時大聲說:「老師,你還記得我嗎?」原來她在台大念書時,曾經上過梅峰農場修步道,此後手作步道像顆種子在她心中發芽。
「日後,希望以議員身分,可以影響選區居民與市府。」那天女議員帶著老公與助理來參加,彎腰搬石頭、疊石頭,全身是泥,一整天全程參與,完全沒有早退。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