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暖化 全球將面臨多重氣候風險

文/吳宜靜 |2022.03.12
4664觀看次
字級
台灣水庫淤積嚴重,導致水庫壽命縮短。圖/我們的島

文/吳宜靜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3月初發布第6次(AR6)氣候變遷《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警告若地球再升溫達1.5℃,多重氣候災害將無可避免。

IPCC的報告,也盤點了全球各區域的氣候衝擊與調適。在亞洲地區提到,未來將面對更頻繁的極端降雨事件,淹水、枯旱也是連帶產生的衝擊。

台灣正面臨多重衝擊


摘自IPCC WGLL記者會簡報 圖/李欣輯

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指出,在升溫的情境下,台灣可能面對春季旱象更顯著、水稻減產、空氣品質下降、登革熱風險增加等,推估將出現8種氣候災害狀況。

他表示,埃及斑蚊是導致出血性登革熱的病媒蚊,推估在持續暖化下,埃及斑蚊會往中、北部擴散,加上極端降雨導致低窪地區淹水,也會提供病媒蚊孳生環境,助長病媒蚊擴散。

思考全方位氣候韌性

陳永明呼籲,對應氣候衝擊,台灣需要考慮多重災害風險評估與調適策略,發展氣候韌性──將日益威脅生命和生計的「氣候風險」納入管理,思索出因應氣候變遷之道,這種方法最好還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IPCC報告也指出,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遷,將引發複合性與連動性的氣候風險,導致區域性問題衍生為跨區域與全球性的困境,使得氣候變遷風險變得更複雜、更難管理。

小災禍牽一髮動全身

一次暴雨影響台灣的,不僅是一個部落或村落。圖/我們的島

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氣候變遷組研究員李欣輯舉例,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和乾旱,不僅使得農人受到熱傷害或生產力降低,導致家庭收入減少、作物減產,也會連帶使得食物價格飆漲,造成全球的糧食危機。

另一種連帶性風險則是天氣災害。以莫拉克風災為例,一場極端降雨,使高雄甲仙鄉小林村遭土石流掩埋、中游河道被沖毀,下游因為堤防破堤導致大量土石湧入屏東的林邊和佳冬地帶,最終是出海口的港口被破壞。

調適效益隨暖化減低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則以海平面上升為例,未來西南沿海地區可能都屬易淹地區,那麼為了能源轉型在沿海地區所做的漁電共生、周遭的離岸風電,都可能在氣候風險底下,從能源轉型的重要工具,變成另外一個脆弱的議題。

李欣輯指出報告的另一項重點,調適的效益會隨著升溫而減低。他舉例,「策略或工程都有它的極限,台北地區有200年防洪標準,但因為土地利用等因素,堤防也很難再繼續加高了。」

全方位的系統性命題

台灣雨量不少,卻是全球排名18的缺水國家。圖/我們的島

人類或自然系統有存在著「硬性」調適的極限,但在「軟性」條件,例如政治、法規等未來可能會出現的調適選項,仍有機會提高調適效益。

「氣候變遷調適是一個系統性的命題,」李明旭強調,目前所採取的調適,通常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也沒有任何單一調適措施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動態調整且因地制宜


因此,調適措施需要具備動態調整的彈性,加上每個區域的脆弱度不同、各自面對不同的氣候風險,所以也必須因地制宜。

李明旭舉例,下水道積水排不掉的時候,許多社區會在車道做很多的防水擋板,避免水淹進地下室,「原本準備的是50公分高的擋板,但未來氣候會不會變成需要60、70公分高的擋板?」

面對淹水,區域排水和防洪系統等系統性的調適措施,要先能夠解除危機,然後再透過在地調適來補強系統不足的部分;而即使是非常在地型的調適措施,民眾對於氣候知識也需要不斷更新,以應對未來的危機。

資訊透明的包容治理

台灣春季缺水幾乎已成常態。圖/我們的島

事實上,「每次乾旱來的時候,民眾都會自己加裝水塔來增加儲水的能力。基本上這樣的自我調適能力會變得更好,即使是供5停2的時候,社區裡大概也不會真的感受到缺水。」

面對極端天氣,許多在地調適作法紛紛出籠,「可是這些方案到底是不是好的?」李明旭認為,IPCC AR6提及的夥伴關係跟包容式治理,必須以資訊透明為基礎,包含科學知識、政府投入的資源等,讓民眾、社區、政府單位等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氣候韌性的方案設計,把可能的解方拿出來共同討論,找出一個有共識的路徑。

本文原載於環境資訊中心網站

台灣氣候風險

8大推估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專家分析指出,如果全球暖化持續惡化,台灣將面臨春季旱象更顯著、水稻減產、空氣品質下降、登革熱風險增加……等8大氣候災害,詳細分析如下:

1.春季旱象更顯著:到21世紀中,春季(2~4月)雨水流量變化大致呈現減少的趨勢,世紀末變化更為顯著,可能增加枯旱的風險。

2.水稻減產:全台水稻產量呈現減少趨勢,二期作平均減產程度較一期作明顯。

3.空氣品質下降:冬季空氣品質不良(空氣品質汙染指標大於100,視為超標)的情況在西半部有增加趨勢,中、南部區域增加較明顯。

4.登革熱風險增加:埃及斑蚊可能跨過現有台南嘉義交界,向北延伸。花東地區也有向北分布的趨勢,增加登革熱發生的風險。

5.颱風風浪與暴潮衝擊增加:沿岸地區颱風風浪衝擊,以台灣東北及東南部海岸衝擊較大;颱風暴潮衝擊,則以北部、東北部及中部海岸衝擊較大。

6.極端降雨與淹水增加:到本世紀中,極端降雨的的狀況除了中部地區會略為減少,其他區域皆呈現增加趨勢。

7.高山森林與台灣山毛櫸減少:高山生態系對夏季溫度上升敏感,高山灌叢與鐵冷杉森林的生長區域到至世紀末將大幅減少16%~50%。台灣山毛櫸(水青岡)生長區域也將嚴重縮減,2035年將減少大約58%,世紀末將減少93%。

8.海平面將上升0.5~1.2公尺:依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新近預測之升溫2℃情境,台灣周邊海域海平面將上升0.5公尺;依據升溫4℃情境,將導致海平面上升1.2公尺。北部淡水河出海口將造成溢淹,台南地區則將衝擊沿海養殖魚塭、溼地及沙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