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 羅東十六份古圳

文/丹青 |2022.02.23
2295觀看次
字級
走讀城鄉 羅東十六份古圳 圖/丹青

文/丹青

去年台灣中南部一度久旱,各水庫幾乎見底,許多農作因而休耕。宜蘭縣沒建水庫,但從不缺水,固然與宜蘭多雨有關,但縣內自古以來,河川、水圳密布亦是原因。

羅東鎮南部區域自清朝以來,也有一條十六份圳,曾是灌溉、運輸的大排,在羅東商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因公路、汽車發達,大部分水圳埋入地下,成為路面或建築,少數河川留存地面,但亦遭亂丟垃圾或排棄廢水,成為鎮內的汙水溝。

宜蘭縣政府自二○一七年起,向經濟部水利署爭取前瞻計畫經費,加上地方自籌款,以古圳新生為主題,進行「十六份排水下游段水環境改善工程」,歷經四年多的規畫和整治,終於讓十六份排水從荒煙蔓草中再度露面,成為一條美麗的河水,並在沿岸布置舊日水路運輸用的舢板船、竹筏,及圳旁運輸貨物的手押台車、軌道、倉庫等設施樣式,令人充滿懷舊古味;另外,岸邊另闢建自行車道,北和南可分別通往冬山河親水公園和生態綠舟森林公園等,成為民眾休閒、運動的好地方。

羅東十六份圳興建於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當時稱金合順圳,可灌溉四十五甲農田,後因應在當地發展的聚落十六份而改名為十六份圳。

日治時期,被併入第三公共埤塘,並修築十六份大排,擴大灌溉面積兼防洪。此時因圳水河面增廣而有船運功能,逐漸連結至現在五結鄉的利簡澤。

而在羅東部分,亦延伸至今南門街接近鬧區處,且設有開鑿加深的南門港,以裝卸利簡澤運來的各種貨物。

羅東亦因太平山林業採伐發達,使得羅東靠著十六圳成為木材轉運站,帶動羅東人口成長和繁榮。當時除舢板船運鹽,河邊設有鹽館(如月眉鹽館)及簡易倉庫數座,用來囤積鹽做為販賣之用;外岸旁亦興建手押台車和輕便軌道,主要靠人力推動,可載人也可載貨,以載運樟腦、蔗糖等為主。輕便車在一九一四年,甚至曾延長到三星鄉的九芎湖。

國民政府來台後,因醫療與零售事業的興起,十六份圳河岸成為羅東發展中心。後因羅東市內建築與人口大量成長,使洪水氾濫和交通問題逐一浮現,十六份圳中、下遊河道便被截彎取直,部分加蓋埋入地下,或拓寬成為道路,或成為建物之下的溝渠(如現今羅東國小和其附近,便有昔日十六份古圳的水路)。輕便車軌道和台車,也因汽車運輸的發達而拆除。

去年十月底完成的「十六份排水下游段水環境改善工程」,讓今日稱為南門川的十六份古圳的中下遊,變成一條結合歷史、文化,且富生態友善和觀光功能的河川,不僅河水淨化,兩旁種植落羽松,秋冬時美景如畫。沿途亦復舊了昔日的鹽館、台車、輕便軌道、親水觀景平台等設施,以透過歷史空間的意象營造,提供民眾不一樣的休憩空間。

由於十六份古圳的整治,民眾騎腳踏車、散步、跑步、觀景者日多,今日南門川附近的新群路和月眉路等,已增加不少民宿,對羅東的觀光效益,增進不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