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嵊州越劇小鎮的廣場上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圖/新華社
文/記者馮源、商意盈
「這是《玉堂春》裡『王金龍』的戲服,那是《狸貓換太子》裡『陳琳』的戲服,還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嵊州市黃澤鎮鎮西路是當地有名的戲服一條街,在李秋明的店面裡,盔頭、髯口、戲服、刀槍……琳琅滿目。
李秋明十八歲就隨父親李伯汀學藝,如今,父子倆分別是黃澤戲服製作技藝的浙江省和紹興市級非遺傳承人。他告訴記者,當地製作戲服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
「黃澤是嵊州民營劇團最多的鄉鎮之一,這是戲服產業的市場基礎。」鎮文化站站長魏文是看著李秋明他們從一間小作坊開始愈做愈大的。當地目前有十多家成規模的戲服店,年產值保守估計在人民幣三千萬元以上。
名角只能打零工
嵊州民營劇團登記在冊的有一百多家,從業人員近八千人,高峰時年均演出三萬場左右,年產值約人民幣一點五億元。但是受疫情影響,劇團演出銳減,嵊州民營劇團演出協會會長史良華坦言,有的「名角」長期賦閒,只能打打零工。
對於未來的前景,自辦劇團已經有三十多年的老史仍然有信心,「我現在還經常和客戶聯繫,他們的需求已經『憋』了很久了。」老史告訴記者,溫州台州沿海的漁村歷來有出海豐收後演戲慶賀的風俗,「等到疫情過去,肯定會有一輪演戲的高峰。去年夏天,我們還組織了一批青年演員在嵊州戲校培訓,提高大家的藝術水準。」
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施家嶴村,一座占地三點六八平方公里,計畫總投資人民幣四十億元的越劇小鎮開門迎客已近三年。嵊州市文廣旅遊局副局長李煬介紹說,二○一六年,嵊州越劇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浙江省非遺生態保護區試點,目前,當地正在努力創建國家級的越劇文化生態保護區。
「我相信戲曲永遠會有觀眾,等到大家有錢有閒的時候,走進劇場的人會多起來,享受那種慢節奏的休閒方式。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埋下一顆追求美的種子。」對於前行的方向,錢江南充滿自信。
原先從事酒店管理工作的錢玲玲,從二○○四年開始學戲,七年前來到嵊州藝校,負責服裝管理和化妝,同時還開辦了一個越劇培訓班。「越劇很美,只要你學進去,就捨不得放棄,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向更多的人普及越劇,增強他們的鑑賞能力。」
嵊州市城南小學校長周小英說,學校於二○一五年底開始編寫「越韻古詩」,背後還有著越劇名家竺小招、南京藝術學院謝子華教授等老藝術家的辛勤付出。他們根據古詩的意境,選配了越劇不同流派的曲調。〈詠鵝〉、〈靜夜思〉、〈涼州詞〉、〈春曉〉……熟悉的古詩譜上了濃濃的越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之美與戲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