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福島地區食安 「品項限制」符合科學作法

陳玲芳 |2022.02.18
767觀看次
字級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昨(17)日下午召開線上記者會,邀請公衛學者謝婉華與原子科學專家許芳裕,分別說明輻射食品的科學證據。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行政院宣布取消日本福島地區食品進口禁令,並回歸科學證據,從禁止特定地區改為禁止特定品項,產品需附雙證以及進口產品逐批檢驗,作為把關標準。公衛學者與原子科學專家都同意,在符合檢驗標準下,進口福島地區食品,健康風險極低;且改為「品項限制」,也更能為安全把關,符合科學作法。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博士陳璽尹指出,目前大眾仍未能有機會看見與理解「日本進口食品」相關的科學證據,常出現因政治而失焦的非理性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遂於昨(17)日召開線上記者會,邀請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謝婉華副教授與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許芳裕教授,分別說明輻射食品的科學證據,以及目前制訂福島食品進口的規範時,如何評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許芳裕表示,目前輻射效應數據依據國際組織ICRP的劑量規範,從1945年開始的輻射效應數據研究,原則上一般人的劑量只要不超過每年1毫西弗,在人體健康方面的影響都是可以忽略的。許芳裕指出,ICRP將輻射的危害分為「確定效應」和「機率效應」,前者是指過量輻射對人體的損害會隨著劑量提高而加深傷害,後者則是與發生癌症的機率有關。

許芳裕以衛福部資料為例,說明輻射標準的制定,每公斤銫-137和銫-134,目前台灣和日本的標準,相對其他國家較為嚴格。許芳裕提醒,日本在制訂國內標準與估算安全劑量時,是假定每人100%會吃入輻射食品,而台灣都是參照日本較嚴格的數值。

至於國際是如何換算「食品檢驗」到「人體接受的安全劑量」。許芳裕說明,國際訂定方式,是以吃了多少食物量,輻射不會超過1毫西弗,來制訂各國適用的食品輻射限量標準。透過國際組織Codex的制訂規範,假定成人與嬰幼兒的每年總食物攝取量(成人550公斤;嬰幼兒200公斤),再參照各國進口日本食品比例,假設日本食品占所有飲食的十分之一,再考慮放射性元素和劑量的影響,就可換算出各國成人和嬰幼兒的食品輻射限量標準。

謝婉華依據其在2017年研究結果表示,大部分檢測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因進口食品產生額外的輻射曝露,健康危害應是可被忽略的。謝婉華說,在計算民眾額外的輻射總曝露風險時,0-3歲兒童的額外輻射曝露總量是每年約0.000147毫西弗,相比胸部X光片的0.02毫西弗,相對風險極低。

謝婉華以2015-2017年日本四縣市(壢木、茨城、千業、群馬)54萬多筆資料檢測為例,發現考慮不同年齡和性別,97.5%以上台灣人,對於不同食品的年攝入量,遠小於1毫西弗。且所有族群的健康風險,在一年的曝露下,都低於一千萬分之一。謝婉華引用澳洲官方報告指出,針對日本福島事件造成的澳洲居民風險,低於1毫西弗的輻射曝露量,對人體的機率效應影響可以忽略。

至於在法規上將原先的「地區限制」修訂為「品項限制」。許芳裕與謝婉華皆同意,針對「品項限制」與特定品項檢驗,是比限制進口地區安全的方法。許芳裕補充,因為輻射粉塵可能會飄落到其他縣市,鄰近福島5縣的地區可能也有些風險,「以品項限定,較符合科學作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