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會下周五將討論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今表示,「重大傷病」和「到地區醫院、診所、藥局領慢箋者」免部分負擔,免收人口約占3成,另有3成民眾1年增加金額不到200元,合計約有6成人口1年影響金額在200元以下。另外,未來在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急診檢傷1、2級屬較嚴重者,部分負擔會調降,但4、5級輕症者則會調漲。衛福部社保司司長商東福表示,希望今年可推動。
健保財務連年虧損,截至今年底,健保安全準備金恐低於1個月,但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去年底仍強調,今年不調整健保費率,希望透過加強使用者付費,也就是調整部分負擔、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等政策,減少醫療浪費。
李伯璋昨天表示,健保署確實正在研擬調整藥品、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的方案,預計將依實際花費收取10%到20%費用,但不同醫院層級會訂有收費上限。
他舉例,假設民眾到醫療院所進行一項新台幣3000元的檢查,依照20%計算、部分負擔為600元,但因上限為300元,民眾只要繳300元即可,金額雖不多,卻能讓民眾「有感」多思考一下,是不是真有必要做這項檢查。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子霆表示,他認為健保署的規畫方向,是蠻聰明的作法。根據過去研究,民眾就醫行為對於部分負擔變化會有明顯反應,急診檢傷分類個別調升調降,並且免收重大傷病及基層慢箋領藥的免收部分負擔,民眾接受度會提高,也能精準地引導輕症、病況穩定的慢性病患回到小醫院或診所。
楊子霆表示,如果完全免費,民眾比較不會積極與醫師討論各項醫療處置的必要性,不在意重複拿藥,醫院端也可能會浮濫開立檢查。如果要收費,民眾就會衍生自我把關的行為,醫院端也必須要更完善的說明,才能獲得病人的同意。
醫師:政策能落實分級醫療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顏瑞昇也說,他認為上述政策是對的,因為醫學中心的任務就是多照顧急、重、難、罕的病人。畢竟台灣並不像國外強制民眾從家庭醫師開始就醫,是自由就醫,只好透過各項主動或被動的管理策略,來誘導民眾醫療行為符合分級醫療的精神。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提醒,過去部分負擔已經調整過很多次,也透過許多方式支持慢箋從醫院釋出,但一直沒有看到健保署拿出過去政策的成效評估,論據不足以支持論點。希望健保署在健保會開前先提供實證基礎,才能對症下藥,看出政策可能帶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