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報紙,看到大企業尾牙席開一千三百桌的報導,和國中生為了養一家五口,窩在四坪賓館的新聞,分別被放置在不同版面的頭條,這兩則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或許正是台灣最真實的寫照。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已不再是「古時候」的事,而是每天在現實的生活中展演,台灣是否為真為「M型」化社會、貧富差距是否不斷擴大?
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加劇,擁有經濟、文化等各種資本的族群,可輕易地利用資本積累的優勢及不斷交換,讓自己在社會上處於優勢地位,這幾年台灣各項「奢華」、「頂級」商品熱銷,正說明了有更多經濟金字塔頂端的消費族群崛起,這讓我們多了一分隱憂。
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是台灣貧富差距加大的結構性因素,愈懂得以全球經濟市場為平台來操作資本的人,愈容易掌握更多的資本,反之,若純粹以勞力換取資本,則愈來愈容易成為社會的弱勢,或所謂金字塔的底端,甚至,不但工作時數會愈來愈長,工資卻愈來愈少。
於是透過媒體放送,大家可看到賺人熱淚的「一碗麵的故事」,但這只是弱勢族群的冰山一角,相信在我們不知道的社會角落,有更多在生存邊緣掙扎的人們,正等待奇蹟。
兩極化台灣所引動的諸多社會問題,是各界必須嚴肅看待的課題,主導政策及公共資源分配的當政者,應加速研議、修繕稅賦就業等法案,並思考如何增加並更有效利用社福資源,以修補仍有漏洞的社會安全網;而企業界,在獎勵員工的同時,也應思考企業與公益的結合,將部分的員工犒賞,轉為社會救濟的資源,多盡一份該有的社會責任。
現在正值總統大選,兩大黨參選人紛紛提出各項政策「牛肉」,但對解決台灣貧富差距問題,迄今仍未有完整而具體的論述;面對台灣愈來愈嚴竣的M型化社會,民眾期待的是,參選人跳脫口水,告訴選民要如何打造更公平的社會。
黃健群(北縣中和/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