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雖為十二生肖之首,但翻開中文字典,對「鼠」字幾乎沒有正面釋義,如「鼠輩」、「鼠子」,都含鄙視之意;「鼠目寸光」、「鼠肚雞腸」喻見識短淺、器量狹小;形容人倉惶逃奔就用「抱頭鼠竄」。
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曾寫〈永某氏之鼠〉,說有人因愛鼠而不養貓,以致老鼠肆無忌憚,某氏家中「室無完器、櫃無完衣」;後來某氏遷居他處,屋子換了新主人,將禍害多年的老鼠全部消滅。
柳宗元此文乃藉老鼠的下場,告誡人們不可恃寵而驕、胡作非為。
佛教中則有居家不養貓,老鼠來報恩的故事,其寓意與〈永某氏之鼠〉完全不同。
這個故事說:有個書生參加科舉會考,主考官認為他的文章寫得不好,把試卷丟在一邊,沒想到當晚一隻大老鼠將試卷叼到主考官枕邊;主考官把它放回去,老鼠又把它叼來。如此反覆三次,讓主考官訝異不已,派人找這位書生詳問緣故,書生說家中三世都不曾養過貓。
過去人家動輒養四、五隻貓,目的在滅鼠;大老鼠為感謝書生家三世不養貓,讓牠及子孫得以安居,`所以再三「推舉」他。
這故事闡明「一念善心,必得善報」的道理,也說明戒殺必有福報,從而勸人們不要殺生。
印度教視老鼠為聖靈之一,他們認為老鼠是幸運之神的寵物、是財神的使者。許多印度人認為敬鼠會得善報,因此老鼠成為印度教中的吉祥物,被人們虔誠奉養。
在印度西部拉賈斯坦邦的德薩瑙,有一座建於十五世紀的老鼠廟,它是座建築宏偉、裝飾華美的印度教寺廟,內鋪大理石地板、金銀鏤刻的牆壁滿嵌寶石;最令參訪者吃驚的是:廟裡有兩萬多隻老鼠,而且老鼠吃過的東西,如神明加持過般,備受信眾珍視,文化背景不同,鼠的地位也大不同。
難道在國人眼中,鼠就一無可取嗎 ?老祖宗有句歇後語:「老鼠爬竹篙 酖酖一目一目來」(台語),形容做事有條理、按部就班。另外,台灣中南部民間傳說「錢鼠」會帶來財運,有所謂「錢鼠咬錢進家門」的說法,認為新年見鼠,會帶來富貴好運。
總之,就是冀望「新春至,金鼠來。」鼠年行大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