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團隊與奇美博物館油畫修復師,首度攜手合作、投入3年研究,成功找出會蛀蝕油畫的昆蟲物種與其蛀蝕方式,不只為珍貴畫作的保存助上一臂之力,研究成果更登上了知名國際期刊,引發國際學者重視。圖/米各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團隊與奇美博物館油畫修復師,首度攜手合作、投入3年研究,成功找出會蛀蝕油畫的昆蟲物種與其蛀蝕方式,不只為珍貴畫作的保存助上一臂之力,研究成果更登上了知名國際期刊,引發國際學者重視。圖/米各
文/記者羅智華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團隊與奇美博物館油畫修復師,首度攜手合作、投入3年研究,成功找出會蛀蝕油畫的昆蟲物種與其蛀蝕方式,不只為珍貴畫作的保存助上一臂之力,研究成果更登上了知名國際期刊,引發國際學者重視。
許多藝術文物保存常常會面臨擾人的蟲害問題,為尋求更精確的處理方式,奇美博物館在3年前與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鋒,攜手展開了跨領域的產學合作,希望透過科學研究方法,藉此找到解決油畫蟲害的根本辦法。
絕氧處理 分子檢測
團隊以博物館典藏油畫為研究主軸,將畫作中的害蟲進行物種DNA鑑定,並分析畫作被蛀蝕的模式。研究發現蟲害來自常見的「藥材甲蟲」,其幼蟲會啃食畫作的膠材與畫布,導致畫作結構變得脆弱,造成顏料崩落。
但DNA鑑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奇美博物館在10年前發現害蟲會危害油畫時,當時就已先透過「絕氧處理」,讓所有在托裱膠層中的昆蟲窒息。接著研究團隊透過博物館提供的3幅油畫,從新畫布與托裱層的夾層中,採集到121隻甲蟲的成蟲,並進行形態測量與鑑定。
由於昆蟲的樣本體型差異大,為求慎重,團隊選取各種體型的個體共28隻,來進行DNA檢測。由於DNA的片段破碎,因此研究者除使用傳統定序方式外,一併也進行了巢式聚合酶鏈鎖反應,增幅並分析了500多個DNA鹼基對,才藉此確認所有的檢測樣本皆為藥材甲蟲。
小片膠材 能生百蟲
不只如此,研究還發現只要一小片的托裱膠材,就能繁衍出上百隻藥材甲蟲,若未及時謹慎處理,將會導致蟲害蔓延成災,影響珍貴文物保存。
為此,研究團隊也計畫飼養與測試藥材甲蟲的防治及處理方式,希望能找出更多蟲害問題的解決之道。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成果也於2021年12月刊登於《經濟昆蟲學雜誌》(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引發全球科學界關注,成為各國之間探討畫作蟲害問題時,深具參考價值的成果。
藥材甲蟲小檔案
藥材甲蟲屬於鞘翅目、蛛甲科,由發明二名法的林奈氏(Carl Linnaeus)於1758年命名,是一種廣布於世界各地的都市害蟲。這種昆蟲會吃麵粉、麥片、香料、飼料、藥材或博物館的典藏品等,一般稱之為藥材甲蟲或是餅乾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