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 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屈原《離騷》
幾千年來,這個家喻戶曉的悲劇人物、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長江流域的優秀才子--楚三閭大夫屈原,他的生平事蹟與傳世作品釬總是不斷受後人不斷歌頌著。
屈原本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約西元前三四○~前二七七),出身貴族,《史記屈原列傳》裡的屈原二十六歲已嶄露頭角:「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由於「博文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楚懷王委任他起草國家憲章。
楚懷王十二年、屈原年方二十七,「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外交才能與熠熠文采同樣見長。屈原宦途順利好不春風,自然招來小人嫉妒,朝中諸臣向屈原求功不成便讒言陷害,說屈原自恃才能並誇曰造憲令之事「非我莫能為」,楚懷王聽後大怒,未加思索便疏遠屈原了。屈原含冤莫白從此不得重用,滿腔抱負換來詆毀,只得將悲憤委屈之情盡託付在〈離騷〉詞卷中。
懷王疏遠屈原後,誤信張儀的話,以秦國願讓以六百里為條件,要楚與齊絕交,懷王貪利絕交於齊,後秦國背信,懷王怒而伐秦,但「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齊國當日被楚拒於門外,今日見楚自食其果,當然是「怒不救楚」,楚因而「大困」。
楚國頓受重挫,楚懷王對當初曲解屈原悔不當初,遂又重用了屈原,並派屈原出齊講和,此時的屈原已經三十二歲了;然而懷王外交舉棋不定,既議和於齊,懷王二十四年又使好於秦,秦昭王初立時厚賂於楚,懷王欣然欲往,屈原懇切勸阻,不料懷王竟憤而將屈原放逐到漢北。屈原〈九章‧抽思〉、〈初放〉作品中都可見其胸中之抑鬱愁傷。懷王的喜怒無常,屈原不得知遇之嘆唯天可表。這是屈原初次被放逐,年三十九。
果然懷王二十九年,秦又攻楚,楚將景缺陣亡,屈原又被召回。次年,秦要求通婚,請懷王往秦,屈原勸阻:「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然而懷王聽信幼子子蘭的話,執意入秦,秦在武關伏兵拘禁懷王威脅楚割地,懷王不從,後死在秦國。
楚國人都怨子蘭勸懷王入秦,而讚美屈原的明智見解,子蘭懷恨而使人在楚頃襄王前讒言陷害,頃襄王怒而又將屈原流放。
第二次遭流放的屈原悲憤失意無以名狀,在江濱踽踽而行。江邊漁父問:「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回答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好言勸慰:「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
只是啊!不願隨波逐流忠貞詩人,終究只能選擇委身於汨羅江,讓滔滔江水印證他的清高,千百年來為他的忠貞不遇而永日悲咽。只可憐了楚國百姓,思念與苦悶之情又豈能隨著那汨羅江水滔滔而去?《史記》記載:自屈原後「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大夫英靈有知,聞此能不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