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佛手瓜又稱合手瓜、合掌瓜、佛手、隼人瓜、香櫞瓜、拾錦尊、拳頭瓜、番瓜、萬年瓜、安南瓜等,據說原產於印度或中南美洲,二十世紀傳來東亞,台灣於一九三五年自日本引進,多種植於淺坡山地。
唐‧裴度:「岩前芍藥師親種,嶺上青松佛手栽。」豆芝堂主:「輕風細雨破寒冰,翠葉瓊枝掛玉燈。架下金秋親佛手,何須峻岭拜高僧。」詩中即提到佛手瓜。佛手瓜台語叫「香櫞瓜」,《臺日大辭典》亦指佛手瓜為香櫞(圓)瓜,簡稱「香瓜仔」,形狀似佛陀的手,雙掌合十似佛教問訊,被認為是有福分的植物。必須釐清的是,佛手瓜為葫蘆科梨瓜屬,佛手柑是柑橘屬,有人誤以為是一樣的植物,事實上並不相同。
佛手瓜清脆,營養且豐富,熱量低,外觀為果梨形,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屬於高鉀低鈉的食材,可降血壓及三高;鋅含量高,可促進孩童的智力發展。目前有兩個品種,白色肉質細嫩,可當水果生吃;綠皮適合清炒或煮湯,是最簡單的料理方式。
一般人常食用的龍鬚菜,是佛手瓜的嫩莖,兩種作物本是同根生,因形如龍捲曲的鬍鬚而得名,又名海米粉、菊花菜,台語稱之「香瓜仔鬚」、「香瓜仔心」。龍鬚菜無病蟲害,健康美味,一般用來涼拌及熱炒,知名的奮起湖便當,多以龍鬚菜當配菜。
中醫認為佛手瓜具去風解熱、健脾開胃、利水、芳香理氣、健胃止嘔、化痰止咳等功效,但體質虛弱者應少吃,黏液也要清洗乾淨。坊間傳出吃佛手瓜會致癌,現代醫學證明,佛手瓜含有硒元素,反而有抗癌成效,致癌說應屬以訛傳訛。
台灣寺廟和古厝以交趾陶「三多」當裝飾,石榴代表福,佛手代表祿,桃子代表壽,象徵多子多孫,吉祥福氣,如大龍峒保安宮右虎門水車堵,台中市四張犁文昌廟外部的身堵、裙堵,或原是邱家古宅的「屏東鄉土藝術館」,皆可一睹風采,有空不妨前去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