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公布統計數據指出,二○○五年北市燒炭自殺比例百分之三十八點三,超過往年居第一位的上吊自殺,成為自殺強勢主流。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呼籲,政府和民間業者應控管木炭販售管道,或者比照香菸加註警語。
雖說這個呼籲是立意良善,但是,從自殺強勢主流的變遷來進行預防自殺,不免有「倒果為因」之嫌,這從近年來統計自殺方法可以得知,對於死意甚堅的人來說,要找到自殺的辦法容易,並不是堵住木炭的販售,就能解決自殺的問題。
對於自殺問題,不應該只是著重在上述的「治標不治本」,更應該檢討的問題在於,為何自殺率會逐年攀升,究竟是社會整體的氛圍造成的因素,諸如經濟景氣、就業環境、政治與社會亂象,甚至是教育學習的壓力等等,或是大環境的客觀因素,使得人們生活壓力增加,甚至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導致萌生輕生念頭。
若是在這方面的自殺人口較高,在這個社會的每一分子,都有必要承擔這個「共業」,而設法扭轉社會整體的負面力量。
若是因為個人與家庭或婚姻等等私人因素,那麼,我們更應該積極的關懷我們身邊周遭的每個親友,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更能避免任何一個不幸的發生。
這樣的助力,遠比仰賴政府控管木炭的販售、加註警語,要來得及時且更強而有力。
加強控管販售及加註警語,只能保守的說,站在「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立場上,多做遠比不做要來得好,而唯一能改變整個社會自殺比例攀升的力量,就在你我手上,而非木炭包裝上的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