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珊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開端,自古以來就是最特殊的日子,但古人卻把這一天設定為雞節。漢朝東方朔《占書》云:「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穀。」
古人為何把正月初一設為雞節?
原來「雞」與「吉」諧音,代表一年吉祥如意;更重要的是,雄雞一唱天下白,象徵黑夜結束,光明到來,朝氣布滿人間,眾生充滿活力。所以,古代的老百姓會在正月初一的清晨,在自家堂前貼一張雞畫,討個好兆頭。
此外,像狗、豬、羊、牛、馬等生靈,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兢兢業業為人類服務,這種偉大的品德難道不值得人類敬重嗎?以平等心友善一切眾生,這正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地方!
到了正月初七,才輪到我們過節,唐朝人把這一天稱為「人勝節」。所謂「人勝」,來自於陰陽五行文化,即皇帝要修德政,敬畏人民;而人民也要修身養性,品行端正,如此這般,社會才會充滿愛,有愛的地方才是人類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