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境互發,已介紹前六項的意義,繼續說明後面四項。
第七、難發與不難發:是指修觀十境時,因眾生的根機、因緣不同,善法或惡法生起的困難、容易的情形;或者是兩者生起都很困難、兩者生起都很容易,即是難發與不難發的情況。
第八、久與不久:修觀時,十境發相中,會有其中一境,久久不會退去;或者生起其中一境,即時生起、又很快退去;即是久與不久的意義。
第九、更與不更:修觀時,十境的發相,會有其中一個境相,一次再一次的重複發;或有些境相,一發之後,就不再復發;即是更與不更的意義。
以上,是境相發的情況,應該善知其意義,不可執相取著。若有境相時,需要以止觀來加以對治。
第十、三障、四魔:所謂三障,如《普賢觀經》上說:「閻浮提的人,有三種重障。」即:報障、煩惱障、業障。十境中的陰入界境、病患境,是屬於「報障」;煩惱境、諸見境、增上慢境,是屬於「煩惱障」;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二乘境、菩薩境,是屬於「業障」。
三障會障礙修止觀時,不能清明寂靜,阻塞菩提的增長,令行人無法通達至五品弟子位、六根清淨位,故名為「障」。
而四魔,指的是陰入界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陰入界境,是屬於「陰魔」;業相境、禪定境、二乘境、菩薩境等,是屬於行陰,也是「陰魔」的範疇。煩惱境、見諸境、增上慢境等,是屬於「煩惱魔」。病患是屬死的原因之一,名「死魔」。魔事境即是「天子魔」。
魔名為「奪者」。破壞行人修觀,奪取行人的慧命,又名「奪命」;破壞行人修止,讓行人身不能調和,亦名「奪身」。又,魔的名義叫「磨訛」(持續錯誤不斷)。修觀時,因方法理念錯誤,故讓行人意念昏闇,叫做「磨訛」;修止時,錯誤的理念與方法,會讓行人散亂、放逸,故為「魔」。
在此十境內,陰入界境,是指一般行者身心所受,無時不現前者,以此作為觀境,固有其必要;但自第二境以下之諸九境,並非行人時常可以感受到,只有生起時,才作為觀境。因生起境相不定,所以,才有此十類之別。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