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百寶箱》於行住坐臥中入三昧地 日用是道 生活即禪

◎李蕭錕/文‧圖 |2008.01.23
1361觀看次
字級




●水墨禪畫:無住心行無住行, 灑掃坐臥見神通。
●草書款題:於行住坐臥中入昧地。


佛教所謂「行住坐臥」又稱作「四威儀」,一般而言,乃泛指人類的一切生活起居之四種基本動作或姿態,或行,或住,或坐,或臥等,引申為吾人日常之生活舉止。

依禪宗與佛教,人於行、住、坐、臥之中,皆可表現真理,顯現佛性。

就佛教而言,行、住、坐、臥等「四威儀」,乃比丘及比丘尼所必須遵守之儀則,亦即日常起居動作須謹慎,切忌放逸與懈怠,以保持端正與莊重。

佛教中之生活行儀另有更細緻繁複者,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然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一般以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之四威儀,最為重要。

關於四威儀之法規定制,於各經論及諸祖師中,有如下之約言:

(1)行:修道者於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行正念以成三昧(入於禪定),此即如法(佛法)而行。

(2)住:修道者非時不住,無論於何時何地,皆於定中,且於住時,應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佛、法、僧),讚歎經法,廣為人說,且常思惟經義法要,此即如法而住。

(3)坐:修道者跏趺宴坐,應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此即是如法而坐。

(4)臥:修道者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乃暫臥,臥時右而宴安,且不忘正念,心無昏亂,此即如法而臥。

淨土宗善導大師之《觀經疏散善義》中載,於行、住、坐、臥間,一切時處,若晝若夜,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念念不捨,稱之為正定業。

唐代著名在家禪者龐居士(即龐蘊),曾有偈云: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偕。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

大意是說,大道皆於日常生活中顯現,若能不著意追求,而自能見道,故曰「偶偕」;必須在日用中以「無住心行無住行」,於相離相,於念離念,無取無捨,無張無乖。

「朱」與「紫」都是吾人分別心之妄識,若能自識本心,則纖塵不染,如天外雲山,一片青翠。

運水時運水,搬柴時搬柴,當下就是最大的「神通妙用」。

禪的本體不執於「四威儀」繁鎖的定制規範,只於日常生活之吃飯洗缽,運水搬柴,灑掃坐臥中認識真理,顯現佛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