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百寶箱》於行住坐臥中入三昧地 日用是道 生活即禪 ◎李蕭錕/文‧圖 |2008.01.23 語音朗讀 136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水墨禪畫:無住心行無住行, 灑掃坐臥見神通。●草書款題:於行住坐臥中入昧地。佛教所謂「行住坐臥」又稱作「四威儀」,一般而言,乃泛指人類的一切生活起居之四種基本動作或姿態,或行,或住,或坐,或臥等,引申為吾人日常之生活舉止。依禪宗與佛教,人於行、住、坐、臥之中,皆可表現真理,顯現佛性。就佛教而言,行、住、坐、臥等「四威儀」,乃比丘及比丘尼所必須遵守之儀則,亦即日常起居動作須謹慎,切忌放逸與懈怠,以保持端正與莊重。佛教中之生活行儀另有更細緻繁複者,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然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一般以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之四威儀,最為重要。關於四威儀之法規定制,於各經論及諸祖師中,有如下之約言:(1)行:修道者於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行正念以成三昧(入於禪定),此即如法(佛法)而行。(2)住:修道者非時不住,無論於何時何地,皆於定中,且於住時,應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佛、法、僧),讚歎經法,廣為人說,且常思惟經義法要,此即如法而住。(3)坐:修道者跏趺宴坐,應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此即是如法而坐。(4)臥:修道者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乃暫臥,臥時右而宴安,且不忘正念,心無昏亂,此即如法而臥。淨土宗善導大師之《觀經疏散善義》中載,於行、住、坐、臥間,一切時處,若晝若夜,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念念不捨,稱之為正定業。唐代著名在家禪者龐居士(即龐蘊),曾有偈云: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偕。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大意是說,大道皆於日常生活中顯現,若能不著意追求,而自能見道,故曰「偶偕」;必須在日用中以「無住心行無住行」,於相離相,於念離念,無取無捨,無張無乖。「朱」與「紫」都是吾人分別心之妄識,若能自識本心,則纖塵不染,如天外雲山,一片青翠。運水時運水,搬柴時搬柴,當下就是最大的「神通妙用」。禪的本體不執於「四威儀」繁鎖的定制規範,只於日常生活之吃飯洗缽,運水搬柴,灑掃坐臥中認識真理,顯現佛性。 前一篇文章 《溯源集》中國口紅史 下一篇文章 《止觀講座‧摩訶止觀》 正修行--諸境互發(四) 熱門新聞 01WTA、ATP年終賽 獎金創新高2025.11.0702健保補充保費變革 政院急踩煞車2025.11.0703再闖WTA年終賽 謝淑薇力拚第2冠2025.11.0704補充纖維、鈣、鎂、鉀 預防多種疾病風險2025.11.1105【寬鼎畫語】 看不見的真相2025.11.1006【詩】再現綠川2025.11.0707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盼教育融入佛法2025.11.0808【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XV 水稻田減排新觀念IV 土地的溫柔革命 雲林大埤寫益生菌奇蹟2025.11.0909佛光山深耕紐西蘭 毛利族傳統禮致謝2025.11.0710星雲大師全集【傳記】百年佛緣─生活篇 我的衣食住行 5-52025.11.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東瀛遍路】上野公園 花園稻荷神社【藏在剪紙中的故事】南屏別院高雄館【書藝心語】 絕地逢生【遊藝筆記】 天涯海角一坡翁【文化遺產】 走訪瀋陽故宮【寬鼎畫語】 看不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