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東訊】台東縣綠島北側海域去年十二月起發現大量莫名死亡魚屍,魚體送檢後雖未發現氰化物毒素,但這些魚類死亡時腸內都沒有任何食物;專家推測,在綠島北側海域十公尺以下深海,可能有某種物質使得魚體受刺激,無法進食而死亡。
綠島北側包括中寮、柴口、公館等地區外域,自去年十二月初起常見漂浮魚屍,皆是綠島常見魚類,大魚偏多,每日漂上岸的魚體有十隻以上,至今數量逐漸減少,但魚類死亡原因仍不得而知。
目前研究人員掌握最大調查線索,即送檢的魚體皆是空腹,明顯已好幾天未進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魚類受到某種因素的刺激,無法進食而死亡。」
鄭明修表示,日前探查綠島北側海域及浮潛區,十公尺以上海域皆未發現異狀,但十公尺以下卻發現魚屍,魚群游泳方式看起來昏沉沉、沒有活力,他認為疑點就在深海中。他說,不能說這些魚類是「餓死」,因目前所發現的周邊海域食物鏈尚屬正常,魚類不進食定是受到某種因素影響。
目前縣政府農業局已擬計畫申請經費,希望進行深海探查,找出疑點。鄭明修說,這調查有如「海底撈針」,但一定要嘗試著研究,找出各種魚害的可能原因,避免情況惡化或再發生。
目前農業局與研究人員已排除炸魚、電魚可能;至於氰化物毒素因過二十四小時就會消失,且氰化物中毒不會如此緩慢死亡,從這些魚體也驗不到氰化物反應,暫時排除毒魚;農業局派人調查綠島周邊海水品質也沒問題。
農業局長廖復山表示,會持續檢驗魚體中是否存有其他毒素,也不排除是溫室效應、水溫變化等原因,使得魚群不適應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