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這些年來,許多大學歷史系都在推廣成立讀書會,鼓勵學生一起讀史料,並且進行討論,但是有些大學生受限於基礎知識不足,對於如何解讀史料感到苦惱。除了涉及專業知識的部分,需要另外補強之外,以下分享解讀史料的實用方法,分成三點:
第一、大學生解讀史料,最常遇到的困難就是缺乏背景知識,因此對史料內容感到陌生,自然無法解釋其歷史意義。解決的方法,是把每一次讀書會的史料放到一個歷史架構去定位。首先,找到一本適合的斷代史或專題史著作,思考這次的史料,可以連結到這本書的第幾章、第幾節。其次,搜尋有沒有相關資料能夠延伸閱讀,尤其是專題論文,以這兩者來輔助史料的閱讀。透過這種方式,把每一次閱讀的史料都掛在一個歷史的知識樹上,讓每次的閱讀皆是有意義的累積。
第二、讀史料的時候,一邊閱讀、一邊用筆畫出關鍵字,在每個大段落的旁邊,寫下歸納出來的關鍵字或大意,只要記下簡單的幾個字。譬如讀日記的方法,首先是不能抱著一個研究題目,為了找到能用的史料,跳躍式、快速瀏覽日記,盡量要長時段完整閱讀,而且要讀兩次,這樣才不會忽略日記的深層訊息。因此,閱讀史料時候,要隨手畫關鍵字、寫關鍵字,就是為了讀第二次的時候,能迅速掌握重點。
第三、讀完史料以後,嘗試寫出三個心得。為什麼是三個心得,而不是兩個或四個心得呢?這是受到政大商學院蕭瑞麟教授《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的啟發。因為專門談史學方法的新書比較少,這本書雖然探討商學院的質性研究,但是對於歷史研究也有啟發。
作者表示,每次讀完一篇文章或聽完一場演講,如果能寫出三個心得,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這樣就很有收穫了。因為如果稍微認真一點,通常是心得太多,而不是太少,可是心得太多,容易見樹不見林,所以挑出最重要的三個心得就夠了。
至於要寫什麼心得?可以是打破自己既有認知的新觀念,或與相關資料的比較、未來延伸研究的題目等等。這也提醒我們,讀書會讀史料不需要拘泥於細節,對自己有啟發,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