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行政院通過「磐石行動計畫」,將在六年內投入四十八億元,將現有地方文化場館增加一至二成。
政府欲投注經費於文化,值得肯定,但要提升文化環境,除了經費,應該還有更重要的事:
一、重新定位台灣的文化主體。民進黨執政之初,文化政策強調以台灣為主體,並務實地將「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一部分」的論述,翻轉成「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一部分」,讓台灣文化得以呈現多元樣貌。
但隨著民進黨激進本土勢力抬頭,為台灣文化重要部分的「中華文化」,被等同於「中國」,因而引發了「去中國化」的教育文化政策,這讓同樣使用中文、受多年中華文化教育的大多數台灣人,面臨了「失語」的窘境,且使受「去中國化」思維影響的台灣文化,產生了很大的缺口,繼而造成文化政策的模糊。
因此,提升台灣文化環境的第一步,是重新定位台灣的文化主體,不論是中華文化、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甚至是新移民文化,都該納入主體。
二、要求政治領導人的文化素養。文化影響政治,但政治亦會影響文化,前捷克總統哈維爾曾說:「捷克需要的不是強硬,而是教養。」近年來,台灣的政治領袖多是法政出身,而律師治國的結果,就是政治領袖以「不違法」的六十分道德,作為治國標準,這讓民眾不但沒有足以作為日常生活典範的領導人,還使得社會產生「粗鄙即本土」的文化氛圍,這對台灣民眾的文化素養,產生負面作用。
所以,提升台灣文化環境的第二步,是要社會檢視政治領導人的文化素養,從檢視「反映心靈之鏡」的語言開始,讓政治領導人每一次說話,都能成為提升社會良善風氣的動力,進而帶動提升台灣文化環境。
多蓋幾座文化場館對文化是有幫助,但還是不能解決提升台灣文化的問題,必須有更宏觀的思維,及更具文化素養的領導人帶動。
黃健群(北縣中和/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