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已進入冬季,卻傳出多起腸病毒感染病例,不尋常的現象讓衛生署疾管局戒慎恐懼,擔心再爆發大流行,呼籲民眾莫掉以輕心。
腸病毒十年前曾肆虐台灣,嚴重危及嬰幼兒,當時衛生署還建議停辦大型活動、關閉游泳池等,招數雖盡出,疫情仍慘重,可見腸病毒的厲害。
地球生態環境劇烈轉變,疾病菌株的變種似乎也跟著趨勢走,醫療科技有時窮,當研發趕不上變化,就只能見招拆招,隨時接受挑戰,不過,不論如何預防還是重於治療,這雖是老生常談,但在非常時期仍是防範感染的不二法門。
由於衛生單位的宣導,大家眾皆知對抗腸病毒,在於勤洗手和避免帶嬰幼兒出入公共場所。洗手看似小動作,但要洗得乾淨徹底,恐怕需要一些技巧,SARS期間的洗手步驟可作為參考。
家有嬰幼兒的大人,行動難免受到「牽制」,因此需要有安於室要比拋頭露面好的正確認知。嚴格說來,公共場所真的很「不衛生」,到處散播細菌病毒,嬰幼兒抵抗力較弱,感染機率大增,除非必要還是少去為妙,我每次在醫療院所看到一人看病,全家出動的景象,就不免替他們捏把冷汗。
此外,自體免疫力是對抗腸病毒的最佳武器。醫學專家證實寶寶吃母乳,確實能增強抵抗力,建議衛生單位就歷年感染腸病毒的病例做調查統計,分析餵母乳與喝牛奶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比率差異,若分析結果是正面的,加上嬰兒奶粉不斷漲價,養育孩子的負擔加重,一定可以提高年輕媽媽的哺乳意願,這絕對比發表「星座短命論」來得有意義。
若以腸病毒的流行循環期推算,衛生單位預測今年可能爆發大流行,恐怕不是「危言聳聽」,民眾應以嚴肅的心態看待,畢竟多一分警覺,早做準備,就能減少傷害。
神農(台南市/醫藥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