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為何稱「家事」,而不叫「母事」或「媽事」?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執行長顏振寧認為,既然是家庭一份子,就要眾志成城來完成,以行政院婦權會台灣性別圖像二○○五年版的統計來看,台灣家庭以核心家庭為主流,約占六成,家務九成以上由女性為主要負責人,男性僅占6.9%。
丈夫承擔家務的比率隨妻子就業及年齡層下降而漸增,就投注於家務勞動的時間而言,男性平均每日一小時,且無論就業與否差異其實並不大,女性未就業者為3.4小時,就業者2.2小時。
統計數字顯示,有偶婦女的勞參率46.3%,顯示已婚婦女中,職業婦女人數近半數。然而,二○○四年,十五歲以上人口做家事照顧與教養子女方面,無論平日、周六或周日,女性參與率均在75%以上,而男性參與率為31-35%,女性仍是家務主要負責者;相較二○○○年,男女家事並無明顯變化,顯示台灣的性別平等觀念,仍有待各界努力與倡議。
顏振寧以協會接觸的個案為例,可能是因為家長會來參加成長團體,因此小小進行訪查發現,幾乎所有協會成員家庭的先生都會幫忙做家事,顏振寧認為,只要夫妻兩人關係好,針對做家事的一方給予善意的回應,譬如當太太做家事時,先生在旁一句「太太,你下了班還要忙這個,實在辛苦。」之類的話,太太的感受就不一樣,即便後來先生並未真的也加入家事行列,太太的心情會較好。反之,亦然。
「太太在忙,先生卻不聞不問,就容易有紛爭。」顏振寧曾接觸的個案是一位職業婦女每天仍然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但先生始終沒任何回應,表面上雖然沒吵架,但兩人關係形同冷戰。
如何說服不做家事的先生,顏振寧建議要「用點計謀」。譬如,有太太出門前先把米洗好,借故忘記按電鍋,黃昏時捎個電話給先生說「可否幫忙按電鍋」。
這一招,她用過,結果後來多次下來,有一天她連米也「忘記」洗,先生竟自動幫忙洗米,「我都是故意忘記的,目的是要讓他有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