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一開春,國際市場原油就突破100美元大關,油價達到三位數,成為極具象徵意義的關鍵。油價飆升的原因有,巴基斯坦和中東局勢緊張、產油國奈及利亞動蕩,以及美元持續貶值等,已讓世界格局悄然變遷。
油價上漲已在各國發酵,英國城市的加油站中,汽油價格已輕鬆突破每升1英鎊。北美、加拿大北部城市阿爾伯特甚至因油價波動導致民眾衝突。《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航空業者不堪高油價壓力,正加速調高票價。印度七成日常油料都仰賴進口,且沒太多戰略儲備油,其石油部門仍表示,受高油價迫使不得不暫停進口。
不過,對產油大國來說,油價漲無疑是個利多,俄羅斯早前就宣布從石油美元中拿出120億美元,在黑海沿岸城市興建豪華酒店,迎接2014年的冬奧會。
即使如此,也難掩原油短缺,與局世不穩的事實。只要伊朗、伊拉克、蘇丹、奈及利亞乃至委內瑞拉等發生任何事故,油價肯定再度上飆。年底前直叩150美元,也不無可能。前不久,美國未來能源(safe)和跨黨派政策中心聯合導演了一場名為「石油風暴」的決策演習,其預設的背景就是「油價150/桶」。
在這樣的背景下,石油問題不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它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如何駕馭這種新的秩序正迅速成為全球政治的中心問題。
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
時間1973~1974年
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
第二次
時間1979~1980年
伊朗爆發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每桶石油價格從14美元漲到35美元。
第三次
時間1990年
當時爆發波灣戰爭,僅3個月石油從每桶14美元,突破4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