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梅森 看大量新聞報導 是我寫作的基本功

文/記者許曉青、蔣芳 |2022.01.02
1368觀看次
字級
《突圍》劇照。圖/新華社
2017年,在《人民的名義》研討會上,周梅森(右)為讀者簽名。圖/新華社
《人民的名義》是知名反腐題材長篇小說,周梅森出席小說研討會。圖/新華社
二○一七年第十三屆江蘇讀書節,周梅森(中)向讀者講述創作心得。圖/新華社
《人民的名義》劇照。圖/新華社

文/記者許曉青、蔣芳

二○一七年,一部名叫《人民的名義》的電視連續劇在大陸播出,引起轟動,讓該劇原著小說作者周梅森打開了知名度,但當觀眾熱烈討論這齣戲劇時,周梅森已開始了另一項寫作計畫——小說《人民的財產》的創作。

今年秋天,改編自《人民的財產》的長篇電視劇以《突圍》為劇名開播,再次引起關注,劇中描述中國大陸四十年來改革開放後社會的變化,被評為宛如一幅當代大陸國企發展的「清明上河圖」,引發共鳴。

日前,周梅森接受記者專訪,暢談近年來的創作心路。他說:「因為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我看到了很多東西,想到了很多東西。我把心底的東西寫出來,於是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他多次提到,在今天這麼一個「崛起的年代」,各種社會矛盾都會暴露出來,這很正常。我們要有勇氣正視,不能在矛盾面前「閉上眼睛」。

以下是記者對話周梅森的問答實錄。

生活是寫作的寶藏

記者:從小說《人民的名義》到《人民的財產》,您將視角從涉案題材,轉向國企改革過程中的深度問題剖析,就創作本身而言,是否有時間先後之分,還是說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對國企改革題材產生興趣?

周梅森:好像不能分割得這麼清楚。我的作品裡都會有些案件,只是有時為主,有時為輔。《人民的名義》以案件為主,《人民的財產》以案件為輔;前者社會層面展示較少,僅一個大風廠。後者展示得相對較多,以國企中福集團為主線,涉及當今社會各方面人物。

對國企改革和改革過程中的痛點難點,我一直很關注,一九九○年代,我的作品《人間正道》就觸及了國企問題,不過比較淺。嗣後,我開始密切追蹤一些大型國企,和一些企業家成了朋友,除了這部講問題的《人民的財產》,還有一部《大博弈》,講裝備製造業國企艱難改革,勇敢博弈,衝入「世界五百強」的故事,也拍成了同名電視劇,如果順利,將在二○二二年播出,小說也將同時推出。

記者:您對國企改革和轉型的小說選題,顯然帶著一種執念和摯愛,為什麼?

周梅森:因為我的家庭是一個與國企密切關聯的家庭,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國企工作,有的目前還在。我從小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覺得作為一個作家,我有責任和義務,把我人生中印象非常深刻的這段歲月寫出來,這一直是我非常惦記的一個題材。

記者:《人民的名義》、《人民的財產》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側重於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二○○○年以後中國社會現狀的剖析,彷彿是一幅描繪社會百態的長卷,其中人物塑造刻畫、社會現象捕捉,均十分傳神,這是如何做到的?

周梅森:最近二十年,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上好的壞的都有,這勢必也會對我的創作內容產生影響。

這兩部小說中的人物都來自生活。我和每個老百姓一樣,追求富足。這些年我也涉足過經濟領域,賺過錢,也虧過本,書中師門三兄妹形象,實際上就是我青年時代在礦山經歷過的一些人和事。這些人和事爛熟於心,總有一天會在你哪部作品裡冒出來。生活是我寫作的「寶藏」。

挑戰樂趣遠大巿場

記者:深入基層體驗生活,要占到您創作周期的多大比例?深入生活觀察捕捉的細節,與採訪一些現象性人物,您會更側重哪方面素材的收集歸納?

周梅森:我是作家,不是記者,我寫的不是紀實報導,是虛構類的文藝作品,所以人物和事件都不會是真實發生過的原始事件。對一些現象性人物與其說是採訪,不如說是交朋友。我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他們對我的創作幫助很大。

我的作品中,都不能說有原型,像創作《人民的名義》,是有很多案件、大量的企業、大量的社會事件,我都看到了,也進行了研究,有些讀者就問,是不是寫了「哪一個」?我說,我沒有寫任何「哪一家」企業,我實際上是綜合了各家企業的故事,綜合了各式人物。我的作品畢竟不是紀實文學,它是電視劇、是小說,是虛構的。

一個作家的基本素質就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超強的融會貫通力。我有個習慣就是每天都要看大量的新聞報導,追蹤我感興趣的新聞事件,驗證我的分析判斷。有時也許隻言片語吸引了我,我就會發揮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再加上我豐富的閱歷,這點小事也許就是我日後小說裡的重要細節,甚至觸發我的靈感,讓我寫出一部小說來。我對具象性的人物從不採訪,只和他們吃飯聊天交朋友,抓住他們最具靈性的東西就可以了。

和我同時代的作家,受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影響的較多,而我受祕魯作家略薩的影響較大。略薩是結構大師,我曾把他的作品拆散了分析,所以我的作品尤其是劇作,都是複式結構,多線索齊頭並進。這部戲又加上了歷史,就更複雜多采,這也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觀照,讓人們思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