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梅森 看大量新聞報導 是我寫作的基本功 文/記者許曉青、蔣芳 |2022.01.02 語音朗讀 140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突圍》劇照。圖/新華社2017年,在《人民的名義》研討會上,周梅森(右)為讀者簽名。圖/新華社《人民的名義》是知名反腐題材長篇小說,周梅森出席小說研討會。圖/新華社二○一七年第十三屆江蘇讀書節,周梅森(中)向讀者講述創作心得。圖/新華社《人民的名義》劇照。圖/新華社 文/記者許曉青、蔣芳二○一七年,一部名叫《人民的名義》的電視連續劇在大陸播出,引起轟動,讓該劇原著小說作者周梅森打開了知名度,但當觀眾熱烈討論這齣戲劇時,周梅森已開始了另一項寫作計畫——小說《人民的財產》的創作。今年秋天,改編自《人民的財產》的長篇電視劇以《突圍》為劇名開播,再次引起關注,劇中描述中國大陸四十年來改革開放後社會的變化,被評為宛如一幅當代大陸國企發展的「清明上河圖」,引發共鳴。日前,周梅森接受記者專訪,暢談近年來的創作心路。他說:「因為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我看到了很多東西,想到了很多東西。我把心底的東西寫出來,於是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他多次提到,在今天這麼一個「崛起的年代」,各種社會矛盾都會暴露出來,這很正常。我們要有勇氣正視,不能在矛盾面前「閉上眼睛」。以下是記者對話周梅森的問答實錄。生活是寫作的寶藏記者:從小說《人民的名義》到《人民的財產》,您將視角從涉案題材,轉向國企改革過程中的深度問題剖析,就創作本身而言,是否有時間先後之分,還是說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對國企改革題材產生興趣?周梅森:好像不能分割得這麼清楚。我的作品裡都會有些案件,只是有時為主,有時為輔。《人民的名義》以案件為主,《人民的財產》以案件為輔;前者社會層面展示較少,僅一個大風廠。後者展示得相對較多,以國企中福集團為主線,涉及當今社會各方面人物。對國企改革和改革過程中的痛點難點,我一直很關注,一九九○年代,我的作品《人間正道》就觸及了國企問題,不過比較淺。嗣後,我開始密切追蹤一些大型國企,和一些企業家成了朋友,除了這部講問題的《人民的財產》,還有一部《大博弈》,講裝備製造業國企艱難改革,勇敢博弈,衝入「世界五百強」的故事,也拍成了同名電視劇,如果順利,將在二○二二年播出,小說也將同時推出。記者:您對國企改革和轉型的小說選題,顯然帶著一種執念和摯愛,為什麼?周梅森:因為我的家庭是一個與國企密切關聯的家庭,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國企工作,有的目前還在。我從小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覺得作為一個作家,我有責任和義務,把我人生中印象非常深刻的這段歲月寫出來,這一直是我非常惦記的一個題材。記者:《人民的名義》、《人民的財產》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側重於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二○○○年以後中國社會現狀的剖析,彷彿是一幅描繪社會百態的長卷,其中人物塑造刻畫、社會現象捕捉,均十分傳神,這是如何做到的?周梅森:最近二十年,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上好的壞的都有,這勢必也會對我的創作內容產生影響。這兩部小說中的人物都來自生活。我和每個老百姓一樣,追求富足。這些年我也涉足過經濟領域,賺過錢,也虧過本,書中師門三兄妹形象,實際上就是我青年時代在礦山經歷過的一些人和事。這些人和事爛熟於心,總有一天會在你哪部作品裡冒出來。生活是我寫作的「寶藏」。挑戰樂趣遠大巿場記者:深入基層體驗生活,要占到您創作周期的多大比例?深入生活觀察捕捉的細節,與採訪一些現象性人物,您會更側重哪方面素材的收集歸納?周梅森:我是作家,不是記者,我寫的不是紀實報導,是虛構類的文藝作品,所以人物和事件都不會是真實發生過的原始事件。對一些現象性人物與其說是採訪,不如說是交朋友。我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他們對我的創作幫助很大。我的作品中,都不能說有原型,像創作《人民的名義》,是有很多案件、大量的企業、大量的社會事件,我都看到了,也進行了研究,有些讀者就問,是不是寫了「哪一個」?我說,我沒有寫任何「哪一家」企業,我實際上是綜合了各家企業的故事,綜合了各式人物。我的作品畢竟不是紀實文學,它是電視劇、是小說,是虛構的。一個作家的基本素質就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超強的融會貫通力。我有個習慣就是每天都要看大量的新聞報導,追蹤我感興趣的新聞事件,驗證我的分析判斷。有時也許隻言片語吸引了我,我就會發揮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再加上我豐富的閱歷,這點小事也許就是我日後小說裡的重要細節,甚至觸發我的靈感,讓我寫出一部小說來。我對具象性的人物從不採訪,只和他們吃飯聊天交朋友,抓住他們最具靈性的東西就可以了。和我同時代的作家,受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影響的較多,而我受祕魯作家略薩的影響較大。略薩是結構大師,我曾把他的作品拆散了分析,所以我的作品尤其是劇作,都是複式結構,多線索齊頭並進。這部戲又加上了歷史,就更複雜多采,這也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觀照,讓人們思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前一篇文章 【網紅結巴老爹】 人生愈老愈樂 下一篇文章 【樂亭大鼓傳承人】 張近平 一腔一調道出人間百態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4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5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6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07緬甸寶塔節 上演水上慶典2025.09.2708【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09無人機演練 緊急物資運補2025.09.2710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網路講書人】趙健 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搭伙兒CHAOS」主理人】馮欣雨 菜市書屋做文化平台【杭錦後旗愛心志願者協會創辦人】高保雲 平凡善舉造就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