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皆得 與神鳥同行21年 文/黃作炎 |2022.01.01 語音朗讀 440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為學術界拍攝、紀錄。 圖/梁皆得提供每年在馬祖育雛。圖/梁皆得提供馬祖列嶼是燕鷗重要的繁殖地。圖/梁皆得提供梁皆得追隨燕鷗超過21年。 圖/梁皆得提供梁皆得和女兒梁彣瑄,是追鳥路上的好夥伴。 圖/梁皆得提供黑嘴端鳳頭燕鷗(左)嘴喙前端是黑色的,體型略小。 圖/梁皆得提供2000年,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受馬祖縣政府之邀前往拍攝燕鷗影片,因著一次底片調光機故障,意外發現照片中2000多隻燕鷗中,竟有一隻已超過60年行蹤成謎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從此一頭栽進追尋「神話之鳥」的旅途中。 圖/梁皆得提供 2000年,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受馬祖縣政府之邀前往拍攝燕鷗影片,因著一次底片調光機故障,意外發現照片中2000多隻燕鷗中,竟有一隻已超過60年行蹤成謎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從此一頭栽進追尋「神話之鳥」的旅途中。影片盡顯環境惡化21年來,為了尋找僅存個位數的「神話之鳥」,梁皆得跟隨燕鷗的腳蹤,穿梭在亞洲各國沿海,以及無數個無人小島間,飛越韓國、中國、台灣馬祖、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記錄「神話之鳥」繁殖、出生與遷移過程,有時遭遇大雨風浪,有時冒著跌入大海的危險,只為了能發現並紀錄其活動軌跡。「開始拍神話之鳥時,我的女兒彣瑄才剛在學步。當時一個念頭偶然浮上心中,便順手拍下女兒踩在一片乾淨沙灘的畫面。」然而,當《尋找神話之鳥》紀錄片完成時,梁皆得的女兒已是婷婷玉立、拿著麥克風侃侃而談的大學生了。梁彣瑄在影片中述說燕鷗於馬祖過境時,不得不居住在布滿家庭垃圾、漁網等廢棄物的海邊,無情對照21年間,馬祖隨時光流變,環境日漸惡化的事實。族群繁衍可堪告慰「希望環保觀念可以從馬祖新生代做起。」梁皆得不否認對照今昔,曾經感傷唏噓,但另一方面,也非常開心這些年來,看著黑嘴端鳳頭燕鷗從1隻變8隻,之後又生了4隻幼鳥……如今累計族群已達100多隻。「曾經瀕臨絕種,猶如只存在神話中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在國內外鳥友及鳥類研究界的驚歎與奔走下,20年後族群日漸繁衍,馬祖人也展開了地方保育行動。」多年來,梁皆得經常餐風露宿,吹海風、吃冷食,生活品質似乎漂泊又不安定,但看到愈來愈多人重視人與環境友善互動,各國也陸續採取實際的保育行動保護燕鷗,那種快樂欣慰和幸福感動,是錦衣玉食者所無法體會的。青春時期與鳥結緣梁皆得從小就喜歡親近鳥、觀察鳥,國中畢業後去學做木工,也加入台中鳥會學習賞鳥,逐漸學會如何調查、記錄鳥類生態。當兵退伍後,鳥類生態博士劉小如自美回國,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透過台中鳥會會長吳森雄的推薦,梁皆得追隨劉小如博士,開始長達5年的研究助理生涯,協助劉博士完成多項鳥類生態研究。1992年間,梁皆得隨劉博士前往蘭嶼觀察蘭嶼角鴞的生態,正巧遇見其他生態紀錄片工作者在當地進行拍攝,開啟他以影像記錄鳥類生態的想法,也在擔任中研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的過程中,逐步成為十分優秀的鳥類生態攝影師。誘鳥不應過度干涉他認為,在大自然環境下拍攝野鳥,「錯誤的常是觀念,不是方法」。事實上,鳥類專家和一般民眾都免不了「誘拍」鳥兒,但兩者最大差別是,研究人員為了吸引野鳥現身,進一步確認在該區域居住的鳥種,會用鳥鳴聲「回覆」鳥兒,若必須捕捉野鳥,更會謹守專業規範,以不過度干涉自然為最大前提,且在紀錄特徵及編號後立刻釋放。相對的,一些「不肖拍鳥人」,常為了追求畫面、構圖精美而新奇,帶著機器沿路播放鳥鳴聲,讓野鳥誤以為敵人闖進勢力範圍,或有異性出現而積極求偶,藉此誘導鳥類靠近鏡頭,或強制鳥兒或昆蟲擺出不自然的姿勢,雖然方便了人類拍照,卻害得鳥兒陷入恐慌,也破壞牠們的生活習慣。安靜觀察幸福聆聽梁皆得認為,萬物靜觀皆自得,所以他個人很喜愛在鏡頭之外,聆聽各種鳥類的嘰喳聲,「不同的鳥類有不同的音頻,細細品味很有趣,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幸福感。」事實上,只要拿起攝影機、相機追鳥,或在野地聽到鳥叫,欣賞鳥兒在天空飛翔,梁皆得都不自覺地淨心觀看,靜靜聆聽。常年拍鳥、追鳥,梁皆得認為,攝影及保育是不同領域的專業,一位謙卑的生態攝影師,在拿起相機前,應先尊重自然,學習正確的保育知識。「觀測鳥類真的不能為了求快、求到鏡頭,就便宜行事。」梁皆得說,剛開始用攝影機拍攝時,自覺很簡單,但上手之後,卻深感非常困難。遵循大自然的定律梁皆得認為,以長鏡頭拍鳥類特寫,只是入門,當開始仔細捕捉物種的生活細節,還要搭配構圖與現場光影,盡可能呈現大自然的豐富樣貌,會發現難度提升很多,但這才是真正的生態攝影。曾有攝影師問梁皆得,攝影師長期餵食飼料吸引鷹群,有助於物種繁殖,為何會受到保育人士苛責?「所有違反動物天性的行為,都是在干擾大自然的定律。當鷹群因食物充足而失去獵捕能力,數代之後,可能遭遇傾覆式的族群滅絕。」多年追鳥的經驗,讓梁皆得清楚明白,唯有遵循自然的定律,地球才能美好的永續發展下去。愛鳥護鳥的人變多了1995年,梁皆得第一部16釐米生態紀錄片《ㄉㄨ ㄉㄨ ㄨ :蘭嶼角鴞的故事》拍攝完成,曾入圍第32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獎,隨後幾年,《草山鷹飛》、《菱池倩影》都曾被提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000年,更以《蘭嶼貓頭鷹之歌》創作,在國家地理頻道播出。2015年,梁皆得完成紀錄片《老鷹想飛》,揭露原本在台灣上空美麗遨翔的老鷹,因農藥濫用、捕食毒鼠而遭到間接毒殺的悲劇,呈現鳥類、環境與人類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不僅震驚全台,更引發社會對農藥過度使用議題的關注。梁皆得看著自己的作品、聽著自己的旁白, 想到這些年陸續傳來「又有老鷹出現了」、「河口及山上的老鷹變多了」、「研究老鷹的研究生變多了」……等好消息,嘴角不自覺往上勾去。 未來,梁皆得希望能進行一項跨國拍攝計畫,更完整的記錄關於黑嘴端鳳頭燕鷗的遷徙與繁殖。「目前只是初步小有成果,還有更多未知有待探尋……」當年牙牙學語的女兒梁彣瑄,如今成為老爸一起上山下海、協助拍攝的夥伴,父女以共同語言浸淫在鳥類世界裡,更是梁皆得最欣慰、幸福的成就感。 前一篇文章 吳若瑄 體制外順性發展溜冰志業 下一篇文章 唐寧謙 踏雪前進奧運,Go!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李驥 從佛法中認錯再出發 李財星 因一畝田 變身知識網紅 作者其他文章洪麗芬 矢志為台法文化推手丁曉雯 用歌詞傳唱真情故事李三財 由東南亞跨文化連結南亞黃多加 創帳棚使命團行善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