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中國史】 北方人吃到南方米,說明了哪些事?

文/楊照 |2021.12.30
1189觀看次
字級

文/楊照

從經濟的角度看,中國的南宋時期偏安南方,比起南北混和,其實還更繁榮、更富庶。這時出現了更普遍的商品經濟,也就是為了自己使用而生產的比例一直降低,愈來愈多東西的生產是為了拿到市場去銷售,因為預期可以交換到貨幣而生產的。

按照傳統農業生產的分布,有了「北人食麵,南人食米」的習慣,但到了北宋之後,北方人吃米飯的情況明顯地愈來愈普遍。不只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吃米,就連社會底層的人都吃米,也因此出現了對他們所吃的米的特別稱呼,叫做「貢租米」。顧名思義,這是以繳交給政府或地主的形式從南方運到北方的米,品質是比較差的。

北方連下層人民都吃米,而稻米是南方生產的,這清楚顯示了南方稻米生產已經高度商品化。有特別為了運到北方而種植的「早稻」,也就是生長時間比較短、品質比較差的米。這種米在南方沒有銷路,卻因為生產成本較低而可以「出口」到北方去。

南方種稻也有一定程度的專業化,有不同的生產投資選擇。除了原本種植做自家消費之外,還可以選擇種高品質的「晚稻」,花多點時間,賣高點價錢;或是選擇「早稻」,售價低但成本相對也低。

另外,北方下層人民都能吃米,還需要運輸成本下降的條件配合。因為原本國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經濟繁榮後,便會以國家力量將運輸系統,尤其是供貨物流通的水運系統建設好、維持好。

國家將江、河、湖,加上運河系統連通整治好了,民間也可以利用。不計開鑿、疏濬、修築堤防堤岸等成本,那水運成本算是很低了。朝廷原先用官船來進行漕運,但既然無法阻止民船航行這些水道,到「熙寧變法」之後,從費用上考量,朝廷就乾脆停止官船的經營,轉而以代雇民船的方式進行。於是更進一步刺激民間航運的擴張與升級。到達一定規模後,航運的成本還能再下降,也更有效率。

這就形成了循環效果。航運成本下降,從南方運到北方的貨物就愈多;貨物愈多,就刺激發明載重量愈大的平底船,尋找並制訂最安全的航道,減少航運損失風險,於是就讓更多東西可以賣到北方去。長此以往,就將貨幣一步步深入農村,不管是生產者或消費者都需要貨幣。在地域與社會階層分布上,貨幣高度普及,這是近世經濟的重要特徵。

(摘自《不一樣的中國史9:從黨爭到鐵騎,征服王朝的時代──宋、遼、金》,遠流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