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寶山訊】人人都可以是紀錄片的工作者。新竹縣文化局鼓勵社區民眾用貼近土地的觀看姿勢,傳達出人與地方緊密連結的動人故事,共三十六人花了各數個月的時間,產出了十四部紀錄片,把在地的故事說給在地人聽。
「寶山鄉的木炭窯很有名,但是因為可以燃燒完全,被村長笑說,要拿來燒炭自殺絕對沒效」,在竹科工作的古仁斌參加文化局的紀錄片課程,想到自己兒時住在寶山鄉時,處處都見以燒木炭賺錢維生的人,但現在只剩少數的窯,明明一個月就可燒好,但老一輩卻堅持,一定要燒三個月,只為炭化更完全,所以連用來燒炭自殺都不行。
他開始成天蹲在窯邊,慢慢的紀錄下老師傅的每一個舉動,尤其老師傅說,「這是乞丐行業」,連兒子都不願接,他聽了心疼,更感受到紀錄片的價值。
原本就常扛攝影機做客觀影像紀錄的周彥騰,則是第一次介入主觀的情感,去紀錄自己從小到大天天要行經的頭前溪。他看到非法的捕魚蟹人,在冰冷的河水裡放魚蝦籠,賺辛苦錢,他改變平日只從橋上往下看的觀點,直接站在水岸,感受河底的每一個坑漥和潭洞,省思美麗的河邊公園的表象旁,頭前溪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程耀霆則紀錄新豐鄉一位手工製琴匠,「我驚嘆於他所製的琴,比我以前在德國買的名琴還便宜,但聲音卻美上好幾倍」,一位蟄居於鄉間的藝術大師,以微薄的收入,堅持自己的理念,令人非常感動。
帶領他們的紀錄片大師林信誼、曾吉賢和洪淳修,都是資深的影像紀錄工作者及教學者,他們在教學相長中也備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