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項公投案落幕後,蔡英文總統召集府、院、黨成員與部分執政縣市長到官邸開會,力推新竹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案。有報導指出,執政黨在打贏公投戰役後,已把明年地方選舉的期中考排上時程,新竹縣市合併議題是首須處理的政治任務;黨內意見至今不一,所以由蔡總統出手整合促成。
新竹縣市合併議題從今年九月浮現,至今未逾四個月。背景是兩屆任滿的新竹市長林智堅,原傳有志轉戰桃園市長;但八月底現任桃園市長鄭文燦說,林智堅不在桃園的政治版圖裡,之後即冒出修改《地方制度法》,讓新竹市縣率先合併改制,並稱將有助於區域治理和提升國家產業發展效率。
四十年前大新竹縣分家時,是經多年民意醞釀,由議會討論通過提案,縣與市(縣轄市)長候選人發表分治政見,各獲得選民肯定後,才確定縣市一分為二。新竹縣遷治到編制為鄉的竹北,人口僅約八萬;經歷任縣長擘畫徵地,爭取中山高闢竹北交流道,高鐵至竹北設站,多年勵精圖治,如今竹北市人口逾二十萬,已具現代化城市格局,是台灣發展新市鎮的典範,工商、教育、醫療等機能較之舊新竹州治所在的新竹市,已各擅勝場。
如今倡議再回復到上世紀之行政區劃,改由行政院直轄,現職文官可升等,分配稅收與自主財源可遞增;就地方自治業務言,非謂無稽。但是所謂縣市合併可改善區域治理效率,恐未符實際。學者曾倡議二十萬人口是最適城鎮規模,興辦學校、投資公共建設、道路、下水道、汙廢水處理等,均有經濟效益;還舉德國海德堡大學城為例,加計流動人口約二十萬,有美麗幽靜的公園,蘊育許多思想家、哲學家和發明家;又少有大城市遊民、毒販、治安等案件。
至於合併新竹縣市有助於產業發展,也是造作的政治理由。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廠位於市轄範圍,水源來自兩座位於竹縣的水庫,並無罣礙;台積電最新建廠用地取自新竹縣寶山鄉,無所抵觸;縣市交通建設有上位區域計畫指導,相關都市計畫均經內政部審定,本就應依計畫而行。日前新竹市通過喝好水公投,事涉全流域河川治理,應由行政院統籌管理;地方政府則應積極執行汙廢水下水道接管,提高效率,實不待縣市合併即可有序運行。
把新竹縣市合併排入當下台灣亟待處理的政治任務,朝野都有異見。前綠委林濁水發文問,大新竹合併升格,不考慮苗栗、雲嘉、基隆,是讓民進黨更宏觀嗎?可以這樣嗎?新竹縣長楊文科說,此事不是一黨或一人說了算,硬幹會遭反噬。台北市長柯文哲批評匆促間製造新竹縣市合併,是離譜、荒謬,錯上加錯。人口已達《地制法》規定可改制直轄市的彰化縣,有議會支持,要向內政部提案爭取升格。
向來為政之道,都提醒在位者務實處理應急政務,勿無事生事瞎折騰。當年新竹縣市分治,為分割機關財產、人員、重組議會、劃分選區、農田造鎮等業務,耗時多年才就定位。如今竹縣建設有成,縣市相鄰競比施政效能,各有建樹;如果不恤人言,匆促間忙著改制,不只原新竹縣鄉鎮市將停辦選舉,與「政府就在你身邊」的基層民主精神漸遠,還置更多縣市行政區於不公平境遇。何事不能寬籌廣議而要急急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