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縵
小時候,家裡高高的書櫃上擺滿了書籍,客廳裡則擺放了一盆美麗的蘭花。爺爺教我識得蘭花字型,並從架上取來羅蘭的作品,指著作者的名字告訴我,就是這個字。因此,小小的年紀,我便對羅蘭有了深刻的印象,常常翻閱她的散文,爺爺笑呵呵地說我在看天書。而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竟也慢慢看懂了,這便是孩提時我與羅蘭的初邂逅。
後來升上中學,常常跟幾個興趣相投的同學去租書店租借一大疊小說,前往住家後山的清水巖,在涼亭下席地而坐,相伴於微風徐徐的悠閒時光,與文字情境交融。
當下的我們,把聯考這等大事完全拋諸腦後,所有心思皆陶醉在少女的綺麗世界。我亦深受羅蘭作品的影響,她典雅自然的風格,為我開啟了青春的樂章,從而有了書寫的習慣,直至踏入職場。
這幾日整理倉庫堆放的舊書,發現以前收藏的羅蘭著作《歲月沉沙》,勾起了年少對文學熱忱的記憶。只是在漬黃的頁面裡,抹不去的,又豈是早已褪色的青春。
春去春又來,歲月悠悠似白雲,一晃眼,三十幾年的光陰倏忽而過,轉眼已年過半百。如今再次來到清水巖的涼亭,兩旁的孟宗竹早已鏟平,取而代之的是華麗的矮牆。當年幾個懷著文人夢想的淳樸少女,早已把那些雅興付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了。
此時的心情,像是呼應著羅蘭女士《歲月沉沙》這本著作,雖不是處於滾滾亂世,經歷大時代的變遷,卻也貼切地印證了人生的曲折跌宕,而那些曾經的美好,依然在歲月的沉沙中閃爍著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