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新知】 斷食療法的功效

文/張德明(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榮譽教授) |2021.12.18
2607觀看次
字級

文/張德明(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榮譽教授)

發表在二○二一年五

月十二日《MDLink》上的文章談到斷食的方法與益處。我們日常可能會碰到病人、朋友或家人對斷食的問題感到興趣。

近年來,許多新聞也相繼報導人們為了減重瘦身、運動耐力、免疫功能、健康抗病等各種理由,可能會採用斷食法。

過去一些研究指出,斷食可預防和治療慢性病,且能延年益壽。發表在《Nature Aging》2021的文章顯示,斷食可啟動並活絡替代的代謝途徑,目的在儲存熱量並保護器官以維生。當然此替代的代謝途徑如果是燃燒脂肪,對我們而言就正中下懷了。

斷食法基本上分為兩種。所謂間歇式的斷食,是指每一到七天內(即一周內),可重複多次維持十二到四十八小時(半天至二天)的斷食。另所謂周期性的斷食,則指每一個月內至少有一次以上兩至七天的斷食。

周期性的斷食又分兩種,一種是只喝水;另一種則是以蔬菜為主,限制富含熱量的飲食,通常是採用低蛋白質、低糖及高不飽和脂肪。

周期性的斷食,根據此篇報導,可減少體重、血壓和腹圍。另外則可減少心臟病、糖尿病及癌症的危險因子。唯作者也同時建議,周期性的斷食維持數個月後,即應回復正常飲食,以免影響健康。

而間歇式的斷食,可讓體重下降、對代謝有益,並降低對胰島素的阻抗性。間歇式的斷食和低密度脂蛋白、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以及發炎標記的下降也有相關性。也有研究認為,間歇式的斷食可改善睡眠狀況、增強心臟的功能、減少氧化壓力,以及維持血壓的正常。

發表在《Clinical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2021的文章也顯示,間歇式的斷食可降低空腹血糖、降低胰島素阻抗、改善糖尿病、降低體重。當然也提醒物極必反,尤其是過度斷食造成低血糖的危險。

另一方面,體重減輕可能還不是間歇式斷食有益健康的主要因素;事實上,間歇式斷食的好處,可能在於生酮作用,即身體中熱量的來源由葡萄糖轉換為酮體,當血液中酮體濃度上升,則可促使身體對抗氧化及代謝所產生的壓力和發炎反應,移除受損的分子,並啟動修復。此效應甚至可延展到恢復進食之後的時間,從而增強葡萄糖代謝、對抗壓力、對抗發炎反應、對抗疾病,並強化身心的平衡。

其實,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問題即斷食後的再進食時間。某些研究指出,當天進食完最後一餐後,葡萄糖、肝醣完全消耗約需要十二至十四小時,一旦消耗完就會開始分解脂肪,故理論上進食超過十四小時,就會降低體脂肪。

近期坊間甚夯的一六八飲食法,就是利用這個道理。顧名思義,是將三餐集中在八小時內吃完,其他十六小時不再進食。其特點是平時食用的食物總量不變,但縮短進食時間,讓身體開始消耗體脂肪並延長體內修復的時間。

但要注意的是,一六八飲食法必須攝取足夠熱量,若卡路里攝取不足,除了脂肪消耗外,也會開始分解肌肉來源的蛋白質以供應能量,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因此在斷食期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及熱量相對重要,才能保護自己的肌肉不致跟隨流失。事實上,二○二○年九月《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就發現一六八的間歇式斷食法,並不會較正常三餐對減重更為有效,此報告值得參考。

所謂病從口入,老祖先的智慧,可能還不止是說細菌微生物等不潔物的帶入,而是食物的內容、進食的時間等因素都會影響身體健康。但無論如何,體重過重總是對健康不好的。疫情期間,我常跟肥胖又抱怨已很努力卻無效的病人玩笑性的建議,口罩就戴好戴滿別拿下來,很快就有效了!

(摘自《看懂風濕免疫:教你正確對抗風濕、應變新冠病毒!》,時報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