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心
拜讀林文瑛教授於十月七日「教壇心語」專欄之〈衛生紙這種小事〉,心有戚戚焉。林教授提到,期盼有一天我們上公共廁所時,都可以「享受自律與體貼帶來的愉悅」,我同心盼望。
筆者任教的國中廁所也沒有提供公眾使用的衛生紙,但是,最近在任教班級隔壁的廁所有一個驚喜發現:一包衛生紙被牢牢黏在洗手台對面的牆壁上,上面寫著:「有需要,請自取。」心想,這是一個多麼難得的心意啊!我好奇是哪個學生這麼貼心的想到別人的需要。
於是,我到班上詢問同學,原來是打掃廁所的三位女同學的心意。他們除了負責早晚把廁所掃乾淨,還自掏腰包,輪流提供免費的衛生紙給需要的人使用。
我告訴學生,我並沒有抽取那包衛生紙,但是我看到那包衛生紙,想到如果哪一天內急需要的時候就可以使用,讓我覺得好安心。我問她們:「那妳們曾發現有人故意不帶衛生紙,只抽那包衛生紙使用嗎?」她們並不知道,但只要衛生紙抽完了,她們會再提供一包新的。
正好最近課堂上講解周敦頤的〈愛蓮說〉,期許大家做君子,而學生的表現不正是君子的風範嗎?他們不在意是不是有人只拿免費的衛生紙,而是知道會有人需要,所以就放一包在牆上。
我分配打掃工作,喜歡先找班上「最優秀」的學生負責清潔廁所。所謂「最優秀」,指的是成績好、有能力、細心有禮貌,因為他們出了社會,不太可能從事清潔廁所之類的勞力工作,還可能是高階主管。一個在上位者,如果曾經有洗廁所的經驗,會了解其中的辛苦,便懂得以更柔軟的心去看待為他付出勞力的人。
想起童年時因物質環境不佳,每天使用和豬圈同在一室的公廁。如廁時,常有糞坑裡的蛆蟲會爬上來;即使在小學,也使用過一條糞溝通到底的廁所。現今我們的衛生環境改善許多,在學校,還有學生為我們打掃廁所,真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蔡穎卿老師在《隔代不隔愛》一書中說:「體貼不是一種心情,是行動。」還提到一個體貼的人具備三種能力:「一、要夠敏感,有觀察力。 二、要有完成工作的好能力。三、要有持續做到的毅力。」我欣慰任教班級的學生能夠敏銳觀察到別人的需求,並以行動大方表達體貼的心意,除了大大讚賞他們,在下一堂課,我也自願提供一包衛生紙,並希望以此篇文字嘉勉學生,持續做更多利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