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了增進地力,過去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據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楊秋忠指出,在長期觀察台灣農地的生態系統功能後,發現增進地力最好的方法,是以有機質及微生物肥料搭配少靠化學肥料的整合使用。
相較於傳統的有機堆肥,化學肥料因為方便、價格低、效果快,所以一直是農民「 俗擱大碗」的選擇。但使用過多的化肥,很容易造成土壤的酸化,植物反而會變得衰弱,楊秋忠認為,解決的方法是改用微生物肥料和有機質肥料。
「 微生物肥料,簡單地說就是植物的優酪乳。」微生物肥料是以活體的菌類做為作物的養分來源,以增進肥料的功能。例如「 固氮微生物」會共生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可以固定氮氣產生「 氮肥」,而氮又是植物體所需的最重要養分,因此植物就能由根部直接吸收。
另外,溶磷菌可以幫助土壤中長期累存的無效性成分轉變為有效性養分。「 就像優酪乳,喝了以後可以直接補充人體腸道的益菌一樣。 」
「 人類依賴作物為生,作物的生長則以土壤為介質。」楊秋忠認為,土壤生態環境的品質會直接影響作物生長的好壞,又因食物鏈關係也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為了貪圖方便過度使用化肥,造成地力的惡化,反而是一種惡性循環,殺雞取卵最後受到傷害的還是人類。
「 土壤是地球的皮膚。」楊秋忠眼中的「土壤精神」是「孕育生機、默默耕耘、包容萬物、滋養淨土」16個字。他透過深入的研究,建立土壤生態系功能的整合性基礎資料,使台灣的農業能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十二月國科會科學發展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