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選會日前討論的所謂「延選案」,消息一經披露,輿論為之嘩然,藍綠兩黨更是興起了一波口水戰。儘管府院高層異口同聲表示「不會延選」,但對於明年選舉被迫延期「不可抗力」的諸多可能,卻讓人有許多想像的空間。
中選會所謂「內規法制化」的討論,會引發如此爭議,事實上有其歷史脈絡可循;而這個爭議的背後,卻凸顯了臺灣的信任危機。
藍綠板塊群眾信任基礎的崩解,可從二○○四年「三一九」槍擊事件談起,從二○○六年的紅衫軍事件,到現在的各種選舉爭議,都可說是「三一九」事件能量的延續與爆發。
換言之,民進黨在二○○四年政權的取得,並沒能讓泛藍群眾如二○○○年那樣的服氣。所以,在這樣的氣氛中,泛藍群眾對執政黨的信任原本就已不高,再加上執政黨受基本教義派的制肘,頻頻提出具高度爭議的政治性議題,讓藍綠雙方更是有如隔了一道鴻溝,雙方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被往最壞的方向解讀,幾乎已沒有理性對話的空間。
因此,在藍綠雙方彼此都已不信任的情況下,中選會卻在此時提出「延選草案」的「討論」,仍受到「三一九」事件影響的泛藍群眾,認為執政黨「為了勝選,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當然會視其為「奧步」。事實上,執政當局在這個幾乎已無信任基礎的對峙中,一再提出讓泛藍群眾視為「技術犯規」的政令,包括公投綁大選、一階段投票等,早已註定中選會「延選」案法制化的討論,會被以「陰謀論」解讀了。
無論這次延選案討論的「真相」為何,掌握執政優勢的民進黨,若仍相信有「民主」才有「進步」,應思考如何化解社會上這種信任危機,讓選舉回歸選賢與能的原初意義,重新找回台灣的民主價值。
黃健群(台北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