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最近有人推動一萬個圓夢計畫,就是送一個大約五百元的耶誕禮物,為一萬個弱勢兒童的耶誕節,籌募一萬個禮物,讓他們過個快樂的節日。」護士韓吉,手拿一張宣傳小海報跟我說。
「這很好!我可以邀請癌症末期的病人、跟家屬也一起來響應這麼好的活動。」
「老大!為什麼特別邀請這些人參加呢?癌症末期的人,他們自己都快要『自身難保』了…」一個來安寧病房做服務教育的醫學系新生,勇敢的提出他的問題。
「您是指這些癌末病人,也許當禮物送出時,或當這些弱勢兒童收到禮物,寄回感謝卡給他們時,他們不一定還在人間?」
「對啊!到時候自己都已經躺在墳墓裡面,再也看不到別人寄來的感謝卡了,幹嘛現在還要一頭熱的幫助別人呢?」
「我想這些病人當然知道這種可能性,但反過來說,藉著溫暖別人而讓自己更沒遺憾、進而更有能量面對生命盡頭,讓他們的生命就像風中的殘燭,仍然持續發出光與亮的最大原因吧!」
「什麼意思啊!」醫學生不太懂。
「因為癌末病人,仍能透過付出、關懷,繼續活出生命的尊嚴與價值,就算當他們已走到生命盡頭前。」
「太深奧了,請再講明白一些嘛?」
「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的生命,已經活到最後一秒鐘,還能因為幫助別人,而感到自己的存在,原來還很有意義。」
「喔~,原來如此。」
隔天在病房的娛樂室裡,聚集了一大堆人。
「本來想說,我早就該『回去蘇州賣鴨蛋』了,沒想到還能坐在這裡,包禮物寄給小朋友們過節。」八十七歲的癌末老阿嬤,除了出錢認養禮物外,更笑嘻嘻地親自動手,忙著包裝滑鼠跟鬧鐘的禮盒。
「我要寫一張卡片貼在禮物上,鼓勵收到這個禮物的小朋友。」三十四歲罹患肺腺癌、有三個子女的劉太太,包完禮物後認真地寫著卡片。
「我也要寫卡片。」五十四歲罹患胃癌併發腹部轉移的陳太太,也決定要寫一些話。
「那我也要來寫卡片,我來念,然後妳幫我寫好不好?」八十七歲的老阿嬤不會寫字,就拜託護士韓吉。
「沒想到她們三人,都不約而同的叮嚀將收到禮物的學童,要好好用功讀書,將來當個有用的人回饋社會,或者再幫助別人,把愛傳出去。」韓吉寫完後,小聲地跟站在她後面的醫學生說。
看到癌末的病人們,只因為參與這個萬人圓夢計畫,竟然可以讓原本奄奄一息的身體,像變魔術般的在剎那間又充滿了生命力,醫學生睜大著眼睛跟我說:「生命好神奇!真讓人搞不懂?」
「透過幫助他人完成心願,再次體驗自己的價值,非常有助於思考自己罹患癌症後,受苦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喔!這是不是為什麼安寧團隊常常鼓勵病人,透過『創造剎那幸福』,來『完成圓滿人生』的原因之一呢!」
「對!病人透過讓生命再次發光發熱,會使自己存在的價值,再次受到自我跟他人的肯定;而在找到疾病末期受苦的意義後,就會更有力量,繼續創造生命的價值,直到最後一秒鐘。」
(本文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