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瑰寶】大足石窟 摩崖經典 |2021.12.05 語音朗讀 771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唐‧寶頂山〈釋迦牟尼涅槃圖〉。圖/資料照片 文/本報綜合報導大足石窟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五代、兩宋所鑿造的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是著名的藝術瑰寶、歷史寶庫和佛教聖地,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呈現了西元9至13世紀石窟藝術的最高水準,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的偉大成就。從不同層面展現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唐‧北山佛灣頂部〈天樂〉。圖/資料照片石窟造像始終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西元3世紀傳入中國後,分別於西元5世紀和7世紀前後(魏晉至盛唐時期),在中國北方先後形成兩次造像高峰,但至西元8世紀中葉(唐天寶之後)走入衰落。於此續絕之際,位於長江流域的大足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中國石窟藝術史上又一次高峰,從而將中國石窟藝術延續400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各地均未再新開鑿石窟,大足石刻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座豐碑。大足石刻是重慶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自西元892至1252年的360年間(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間),大足先後建成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造像區34處,造像數量占大足石刻總數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鑿於西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餘均為西元1082至1252年北宋元豐至南宋淳佑的170餘年間建成。明、清兩代500年間共有摩崖造像39處,其中雖不乏佳品,但多為小型造像區,造像數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總數的20%。大足摩崖石刻大足石刻群有75處,5萬餘尊宗教石刻造像,總計10萬多軀,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以佛教造像為主,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現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為鑿於西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後200多年間僅新開鑿聖水寺摩崖造像一處。至西元885年昌州遷治大足後,摩崖造像方漸大興。摩崖造像雕刻技巧略分為5種:1 圓 雕 指完全獨立,不附在任何背景下,可四面繞行欣賞的雕刻。2 高浮雕 指雕像後背與岩壁相連,但主體部分仍突出於壁面的雕刻。3 淺浮雕 其主體部分凸出的厚度沒有高浮雕顯露的多。4 凸浮雕 將後壁平面鑿刮凹入牆面,在凹面內浮雕形像,且浮雕形像所占據的空間不會超出原來的石壁平面。5 陰 刻 指在平面上鑿下凹進線條而構成圖像的雕刻。南宋‧北山佛灣〈普賢菩薩〉局部。圖/資料照片「五山」摩崖造像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等「五山」摩崖造像,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集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異於前期石窟。並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寶頂石刻寶頂山位於大足區龍崗街道東北15公里處,內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巨型雕刻360餘幅,以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寶頂石刻由趙智鳳於西元1174至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歷時70餘年,以總體結構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佛教道場。◎南山石刻南山,古名廣華山,位於大足區城東南方向約3公里處。山頂上有一處道觀,名玉皇觀。南山石刻造像緣起於南宋時期(西元1127至1279年),屬道教造像。明清兩代稍有增補,此處摩崖造像一共有15龕造像,以道家作品為主,是南山石刻的一大特點。◎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始刻於唐末,與寶頂山石刻同為大足石窟中最大石刻,位於大足區城北2公里的北山上。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流傳後的產物。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現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以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石篆山石刻石篆山位於大足區龍崗街道西南25公里處的三驅鎮佛惠村。據佛惠寺《嚴遜記碑》記載,造像於西元1082至1096年北宋元豐5年至紹聖3年開鑿而成。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在石窟中實為罕見。據「造像記」,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所雕造。◎石門山石刻石門山石窟,刻於宋代,位於大足區城東石馬鎮新勝村石門山巔,因其山兩巨石夾峙如門故名。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佛教題材主要有藥師佛龕、水月觀音龕、釋迦佛龕、十聖觀音窟、孔雀明王經變窟、訶利帝母龕等。其中尤以第6號十聖觀音窟最為精美。南宋‧石門山〈寶鏡及蓮花手觀音〉。圖/資料照片造像三教合一 既創造又融合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這些石刻以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其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共同構成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藝術的審美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走向摩崖造像的佳例。在立體造型的技法上,運用寫實與誇張互補的手法,摹難顯之狀,傳難達之情,對不同的人物賦予不同的性格特徵。強調善惡、美醜的強烈對比,內容表現貼近生活,既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又有極大的社會教化作用。在選材上,源於經典又不拘泥於經典,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創造性。在布局上,是藝術、宗教、科學、自然的巧妙結合。在審美上,融和神祕、自然、典雅三者於一體,突破宗教雕塑的傳統,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極富中國特色。總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已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深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而呈現思想融合的藝術風格。南宋‧南山石窟〈三清洞〉。圖/資料照片 前一篇文章 【無中生有】枯山水 冥想庭園 下一篇文章 新樣文殊菩薩 變相的前世今生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3魏碧糈 用茶講心教品德2025.11.0104【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2025.11.0205【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2025.11.0106【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62025.11.0207社論--做自己的數位主人2025.11.0208【看人間】老人應要活得快樂,而不是活得合理2025.11.0409盧世祥 以金繕工藝圓滿人間愛2025.11.0110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字源 我是佛思惟菩薩形像流變【自在無礙】思惟禪境 造像藝術【功德海】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