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傑出的作曲家埃瓦德‧格里格生於一八四三年的貝爾根,父親不但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也是英國駐貝爾根的領事。格里格自幼從母親學習音樂,這方面的天賦得到很好的栽培。格里格獲得小提琴家奧勒布林的賞識之後,被送到德國萊比錫音樂學校,隨後又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拜師。
格里格在德國學習期間受到嚴厲的管束,並不能夠如他所願隨心所欲的作曲。音樂學院裡的教授們對他經常運用一些與眾不同的不協調和絃並不十分欣賞。他們竭盡所能使格里格創作的方式轉向典型德國古典浪漫派大師的音樂,格里格卻認為這樣最終只是別人的影子。
畢業後他回到挪威,曾經從事挪威民間音樂的研究工作,並且根據挪威的詩詞創作了別具一格的歌詠曲。他的妻子是一位歌唱家,正好為他創作的歌曲作出最完美的詮釋。他與友人創辦了挪威音樂協會,積極投入創作、指揮和教學的活動。李斯特是最初鼓勵格里格的其中一位音樂家。他曾經透過書信熱烈讚揚格里格這位年輕的音樂家。為此,格里格的才華受到挪威政府的賞識,撥出一筆獎金讓格里格到羅馬去拜訪李斯特。
為他帶來國際聲譽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鋼琴協奏曲。全曲共三個樂章,整部作品之中最引人入勝的開始部分,包含了無窮的魅力。第二樂章以帶有冥想意味的主題作為開端,越趨華美急速,再回到平靜,以不間斷方式進入第三樂章。第三樂章由挪威民間舞曲構成熱情歡騰的氣氛,挪威民族的風格在這部作品中顯露無遺。隨著清麗脫俗的韻律,自然清新的樂聲,可以感受到當地蒼鬱茂密的森林。
格里格擅長運用挪威民間音樂作為創作的素材,配合獨創的和聲,成功創造變幻色彩的音樂,是一位浪漫時代的民族主義音樂家。他在音樂界的努力,因獲得法蘭西藝術院的院士、英國康橋及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之後而獲得再次的肯定。一九○七年他逝世時,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表揚他一生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