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統計十年來出生率逐年降低,由千分之十三點五降至八點一,低於全國的千分之九,也低於香港、日本、南韓及新加坡,略高於高雄市的七點八。
出生率低是世界趨勢。歐洲目前人口七點三一億,未來每年將少兩百萬人,至二○五○
年降至六點六四億,其中俄羅斯人口將減百分之二十,超過三千萬人,政府已擔心會危及國家根基與生存。
南韓在二○○五年生育率還有一點○八人,學界當時就喊出「一點○八衝擊」,並說「國家面臨了緊急情況」;日本更設置「少子擔當」長官一職,竭力提高出生率。
我國衛生署曾做婚育態度調查,發現國人「不是不想生,而是養不起」,但北高兩市居民的所得較高,但生育率更低,似乎不只是經濟問題。
南韓專家表示,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有事業企圖心,往往在婚育與就業間,選擇了不婚或不生,這種「結婚必要性」想法的改變,也是主因。
三分之二歐洲國家獎勵生育,其中北歐國家既提倡生育,也提倡全民就業,托育制是建立在雙職父母的需求上,所以婦女就業率及參政率高,各國都名列世界競爭力前十。
日本婦女生育,國家全額負擔,三歲至六歲支援育兒費、醫療費,企業也提供產假和育兒假,產婦職員提前下班;南韓首爾大學教授鄭鎮星主張:「養育孩子需要很多錢,應將養育的一定部分交付給社會。」
獎勵、補助生育短期難見效,接納移民是個方法。目前歐洲每年移民一百萬人,若要阻止人口減少,至少得成長一倍,若要維持現有勞動力,得成長兩倍,要維持勞動人口與退休人口比例,得成長三倍。
美國公布的二○○六年數據顯示,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吸引移民,加拿大有新移民三級跳,由臨時工成為政府職員;新加坡以往移民門檻很高,如今條件寬鬆,大幅招徠白領移民。
經建會今年七月曾提「經濟及技術移民方案」,每年分別引進五萬人、十萬人,共開放一百萬國外白領,至於是否開放中國移民,還要討論,但有些官員憂心,外籍新娘所生「新台灣之子」已占新生兒一成,再吸引外國移民,五十年後恐怕沒有「正港」台灣人了。
這種憂心固然不無道理,但所謂「正港台灣人」要如何定義?原住民、閩、客誰是「正港台灣人」?新加坡人口結構中百分之十八是外國人,認為將「投資」與「移民」綁在一起,是促進經濟成長的重要策略。
除了美國,很多國家都已經是民族大熔爐,他們有擔心誰是「正港美國人」、「正港法國人」嗎?
地球村早已形成,還抱持狹隘的國族主義,只會限制自己,成為全球競爭中的失敗者。
蕭仁治(台北市
/電子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