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亞洲以伊斯蘭教國家著稱的印尼,當地華人社群本著對民族語言、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危機感,將儒學實踐到日常民俗生活中,推動儒學走向復興。
日前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儒學研討會暨第一屆國際孔教研討會,二百多名來自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南韓及印尼本土代表,發表學術論文並交流分享,其中由於印尼的政治因素,導致華語文被禁止學習及傳播,但印尼華人積極將《易經》、《禮記》、《尚書》等經典,翻譯成印尼文字版本,並以宗教、本土文字,及儒學日常的實踐形式繼續在廣泛散播。
原始的儒學或孔學並非宗教,然而印尼華人社群將儒學或孔學與宗教的關係,多方面連結顯得密不可分。例如,印尼華人中信奉孔教的社群裡有所謂的「學師」(類似宗教中的長老),孔教信徒舉行正式婚禮前,必須先經過「學師」的認可;「學師」亦是經過印尼最高宗教理事會認可的宗教領袖,他既擔負宗教事務,也身兼傳承孔學或儒學的儀式和文化。
民族語言或文化的推廣,除了是少部分人的高深學問外,也應該朝實用性方向發展。印尼的華文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如今不只華人社群獨自在耕耘,連其他族群都歡喜接近孔教或儒學中的思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