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素餐」,尸位,意思是空占位置而不做事;素餐,是不勞而坐食。因此「尸位素餐」比喻居其位而不勤其事,無功而食祿。
「尸位素餐」最早起源於夏商時代的「尸祭」。那時,祭祀祖先的典禮十分隆重,要由生人充當祖先的「尸」,去接受百官祭拜。「尸」一般由長子、長孫才能充當。「尸」除了坐在祭台上接受祭拜外,還可以食齋。
《尚書》有句話:「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尸位,就源出於此,用來比喻一個有職位而沒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禮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一樣。
「素餐」則出於《詩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後人於是用「素餐」來比喻無功食祿的人。
把「尸位」和「素餐」兩者連合成為一句成語,應該說是出於《漢書‧朱雲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因此,一個不做事卻空占位置領乾薪的人,常會被恥為「尸位素餐」如《論衡》云:「文史空胸, 無仁義之學,居住食祿,終無以效,所謂尸位素餐者也。」
而一個盡忠職守,猶慚未能完美盡善的君子,也會自謙說:「尸位素餐啦!」如漢朝(《孔叢子‧論勢》:「不見用,是吾言之不當也;言不當於主而居人之官,食人之祿,是尸利也。尸利素餐,吾罪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