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瑣談】 略述生薑

文/吳宏信 |2021.12.01
971觀看次
字級

文/吳宏信

生薑(又稱生姜),別名薑根、百辣雲、勾裝指、因地辛等,梵語shringavera,意為像鹿角的形狀,原產於印度,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發現栽種的痕跡。

《巴利律》將生薑歸屬於「盡形壽藥」,是為治病而服用,但不屬充飢、資養性食物的藥物,可見生薑作為藥用,歷史悠遠。

《阿育吠陀經》稱生薑為「治萬病」的神藥,能幫助消化與緩解頭痛,西元前二世紀傳到世界各地,傳入中國應是戰國之前,當做消化劑及解毒劑使用,也是昂貴的香料。

生薑的根莖、栓皮、葉均可入藥,可說全身是寶。因其藥性溫和,有溫肺散寒、止咳止嘔、解魚蟹毒、散寒氣、去腥、利水消腫之效。「辣薑素」是抗氧化物質,能改善經痛、關節疼痛;發汗力強,熬湯加紅糖服用,能緩解輕微感冒;有促進新陳代謝,改善手腳冰冷的作用。

生薑在飲食亦占有重要地位,嫩薑可醃漬、炒、拌、爆,也可製成薑醋、薑茶、酸薑,或入菜去腥,提高食欲,故有「飯不香,吃生薑」之說。《論語‧鄉黨》談到孔子「不撤薑食,不多食」,顯示孔子每餐必食少量薑。理學大師朱熹於《論語集注》闡釋,薑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可說為薑的療效下了註腳。

李時珍稱讚生薑:「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料、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但陰虛內熱及實熱症忌用,長期服用恐對眼睛造成損害;目赤喉患、嘔瀉有火、暑熱時症、熱哮大喘及痧痘後,均不宜服用。

然而同屬薑科的生薑和薑黃,外形類似,兩者的營養成分和食用療效卻有顯著的不同。另外,生薑依產地、做法、熟度等差異,有薑芽、嫩薑、生薑、老薑、南薑、沙薑、粉薑、竹薑、薑母的區別,可加入茶、咖啡、酒、飲料,製成糖果、蜜餞、餅乾、薑片或磨成粉,將生薑的使用發輝到極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