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中國歷史上,能夠像謝安那樣,對於未來料事如神、對自己將來做何事早有考慮的人,有,但不是很多。為什麼?因為這需要對天下大勢能夠有深刻的認識、全面的把握,也需要對自己能夠做什麼有清醒的認識與足夠的自信。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中有一則饒富興味的短文:
當年,謝安在東山還是平民身分時,家族中已經得到富貴的,都集中在他謝氏這一家門,可說是匯聚了當代的名士。
謝安的妻子劉夫人對謝安開玩笑說:「大丈夫不該這樣嗎?」謝安便摁著鼻子回覆說:「但恐不免耳!」這「但恐不免」的意思是說,只怕有一天我也不免跟我的兄弟們一樣。
謝安夫妻進行這番對話時,謝安的兩個哥哥謝奕和謝據都已經出仕,並且是朝廷的重臣。而與他的兩個哥哥,乃至同時代的很多士人相比,謝安無論是政治嗅覺還是治世才能,並不在他們之下──作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良相」的謝安,那可是有定評的。
但是,人各有志,早年的謝安更加熱愛的是名士的閒適生活。所以,儘管他的名氣很大,朝廷也屢屢徵召,可他就是辭而不就。
辭而不就,未必就表示他真的對仕宦生活沒有一點思想準備,「但恐不免耳」,便含蓄的表明了他日後出山的可能。
與此同時,也可看到謝安對時局的關注與判斷:相對於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其所面臨來自北方的前秦、前燕以及其他政權的威脅,謝安的心裡是有準備的;而東京朝廷中居於高位的那些人的才能到底如何,他也有一定的認識。正是基於這樣的準備和認識,他才得以對夫人說出了意味深長的那句話。
後來謝安果然出仕了,並且在東晉朝廷往後數十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無人能替代的重要角色,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他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恐不免耳」也因此值得今日的我們回味再三:作為政治人物乃至政治家,你真的獨具慧眼,具有超前意識與超前眼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