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話原本是宗教家用語,如今有許多上海人不分你我,也不論宗教信仰,齊心合力在年終前實踐了這句佛語。
家住上海虹口區東大名路的陳旦旦七歲生日那天,在父母陪同下,到上海慈善基金會捐出二百元人民幣(約八百七十多元台幣),「送給西部地區貧窮的同齡人」。
這是旦旦連續第七年在生日時捐款濟貧。過去被視為「精明、小氣」的上海人,愈來愈多市民選擇以默默行善來紀念人生中的重要日。
不買禮物、也不開派對,七年來捐款濟貧已是旦旦父母為女兒慶祝生日主要方式,母親張女士說,家中收入不高,因此捐款數目也不大,但孩子會記得「自己擁有今天的生活是一種幸福,而這個世界依然有許多孩子沒有飯吃、沒有衣穿,需要別人的幫助」。
兩年前五月二十日,是上海市民樊明罡和王穎大喜日,當天身披婚紗的新娘在新郎陪同下,將婆婆送給她的人民幣一千元「見面禮金」(約四千三百多台幣)送到一家慈善基金會。新郎說,新娘小時候曾受人幫助,一直希望長大了也能助人,所以,她要在最難忘的日子裡也同時獻愛。
一家「慈善熱線」負責人劉虹美介紹,如今讓人感動的是,很多人會選擇在生日、結婚紀念日或親人忌日等具有特殊意義日來助人。據了解,其中大多佛教徒居多,天主教徒也很多。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指出,人將人生重大時刻與行善聯繫,是希望這一時刻更有價值;以行善來紀念人生重要日,無形中展現在尋找人生意義過程中,無我的平等心將在人心與生活中發揮止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