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燈立台北報導】從事陶與銅創作三十多年的六旬創作者余勝村,退休後仍優遊於拉坯創作中,他希望透過銅陶創作,提升到最高境界;近期他並透過「喜憨兒」系列作品,檢視社會的形形色色。
余勝村軍中退伍後,認為外銷工藝產業是最好時機,於是他到台北東泰陶瓷廠當學徒;二年後余勝村又到鶯歌市拿陶瓷公司工作,更成就在手上拉坯的成熟技巧;而陶藝創作成為他心中的渴望。
余勝村說,早年對陶瓷認知,只是一項產業,並沒有所謂真正的「陶藝創作」的觀念,只是以此技藝來掙錢過生活而已。由於外銷景氣不再,一九八九年期間,藝品外銷更是一落千丈,相關的產業也收掉好幾家,這時才感受到,危機就是轉機;因此,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余勝村認為,一定找出一條屬於自已創作的路。
為透過陶瓷轉化為創作媒材,余勝村開始透過多重媒材創作的可能性;余勝村開始用「臘」來做原模,並透過溶腊做耐熱模,再透過耐熱模用高溫銅雕佛像、生活器皿等作品。他並結合拉坯技法讓銅與陶合為一體,成為具特色的立體造形創作。
余勝村在創作中得到諸多體悟;他說,從當兵回來後,從學徒做起到現在,從不知做到知;這段歷程有喜有悲,悲的是在創作的情境中作品無法突破,喜的是讓他在創作中也能兼顧生活。六十二歲的他,仍秉持文化傳承的理念,將累積的經驗與技巧創作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