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朝野兩黨對公投問題大打文宣戰,難得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推出「愛台十二項建設」政見,這是好的開始,也許能讓選舉回歸政見基本面。
不過綜觀內容,交通建設就占了三分之一,其他項目也不脫離硬體建設,可是國內經濟問題是內需不振,這種試圖以「擴大公共工程建設」刺激內需,是否可行?
首先,「愛台十二項建設」經費需四兆元,國庫是否足以支應,不無疑問;其次,許多先進國家以BOT進行公共工程,避免造成財政負擔,雖然BOT在台灣遭遇到嚴重的人謀不臧,若不能整肅這個人為的問題,即便由政府進行建設,依舊會遭遇相同的問題;再者,許多先進國家已經放棄政府擴大公共建設,以刺激內需的作法,除了預期效果不佳,更嚴重的是「大建設」所帶來的「大崩壞」,是政府未來必須面對的大困擾。
台灣目前面對的是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的難關,而且對軟體建設、文化產業的經營不夠,若不能改善當前以「服務業」為經濟主體的現況,著重「製造、營建」的內需產業,恐怕台灣的競爭力還是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愛台十二項建設」雖只是梗概,部分甚至與已在執行的建設重複,也缺乏細節及管理計畫,不過,至少國民黨有誠意提出經濟計畫讓全民檢驗,讓選戰回歸基本面,總比打口水戰與假議題有意義,希望民進黨能比照辦理。
季仲(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