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四六八年)共二百五十餘年的史事,作者是魯國的左丘明,傳說他曾任魯太史公之職,是個盲人。
盲人著書,世界上並不罕見,例子是可以舉出許多:《天明前之歌》、《最後的嘆息》、《為了人類》等童話集的作者,俄國的愛羅先珂。他四歲即盲。一九二一—一九二三年來中國講學,結識了魯迅等人。
魯迅先生曾寫過文章談起過愛羅先珂,兩人有很深的友誼。在魯迅先生的關懷下,他有多種著作如《愛羅先珂童話集》、《桃色的雲》、《枯葉雜記》、《幸福的船》以及演講集《一個孤獨心靈的呻吟》等在中國出版,其中《一個孤獨心靈的呻吟》是用世界語寫成的。
而《我的生活故事》、《我生活的世界》、《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師安妮‧蘇利文‧麥西》、《樂觀》、《海倫‧凱勒:她的社會主義年代》等共十四部著作,全係美國盲人海倫‧凱勒女士所寫。
另外,《討厭的人》、《沙灘上的咖啡店》和《呼聲》等,為摩洛哥的盲人作家穆罕默德‧姆拉貝的傑作,原文是用馬格里比方言(屬阿拉伯語)寫的,後由他的美國好友保羅‧鮑爾斯譯成英文,於一九六七年出版。這些作品在世界產生廣泛的影響,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荷蘭語和葡萄牙語等七種譯本。
還有,蘇聯的斯柯羅霍多娃,也是有名的盲人作家,有不少著作問世。
中國近代著名的盲人也並非絕無僅有:
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五十五歲失明後,仍創作了六十多萬字的了煌煌巨著《柳如是別傳》。他的助手讚嘆他堅毅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這是一點也不過譽的。
貴州的周家堤,在十年動亂中被「四人幫」打成「小鄧拓」,眼睛也被搞瞎了。但是他仍頑強地以筆作武器。「四人幫」粉碎後,於一九八一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詩集《中和小草》。一九八四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詩集《復活的琴聲》。
還有鄭榮臣(一九四三~),新華社為他發表過一篇很感人的消息。消息說:人民文學出版社將出版一部長篇小說《琵琶情》,作者即是鄭榮臣。
他一歲半患麻疹,雙目失明,一九七九年他竟考上了廣播電視大學,學習了三年的中文專業。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他涉獵了各種文學作品上千部,而且都做了較詳細的筆記; 與此同時,他又把一套七百萬字的大學中文專業教材,全部譯成了盲文。
一九八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全部課程,成為第一批盲人大學畢業生中的一個,並從此開始創作,《琵琶情》就是在這時期完成的,全書共二十七萬字,寫一位盲人音樂家一生悲歡離合的故事。
此後他規畫了五年內寫一部反映盲人生活和工作情況的報告文學集,還要創作關於盲人生活的三部曲。到一九八五年初,他便完成了一部十六萬字的小說《海礁石》,寫日本侵略中國期間,一位日本盲人青年為反對這次戰爭,自願到中國來傳授按摩和推拿的動人故事。
盲人,什麼也看不見,在他(她)們面前展開的不過是一片黑暗的世界。這樣的人,能適應生活已經是不簡單了,更何況是寫書!這會遇到多大的困難,不是可以想見的嗎?但是,培根說得好:「跛足而不迷路,能超過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事實正是如此,今天,當我們這些耳聰目明的人讀著他們的作品時,除了敬佩、感激之外,難道不應該誠心誠意地向他們學習嗎?(大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