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腸百結】腸道健康 對身心有益

 |2021.11.28
2659觀看次
字級
人的腸道微生物群由數億種微生物組成,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倫敦貝特萊姆皇家醫院(Bethlem Royal Hospital)的菲利普斯(George Porter Phillips)醫生,在上世紀初已經發現人體腸道與心理康健有關。他在醫院巡房時注意到抑鬱症患者往往有嚴重的便祕,以及「新陳代謝過程不暢」症狀。為了找答案,他讓病人在飲食上避開肉類,並提供一種名為開菲爾(kefir)的發酵乳給他們飲用,而這種乳品中含有乳酸菌。

在當時,人們已經知道乳酸菌是一種可以幫助消化的「友善微生物」。令人驚奇的是,這種療法起了效應。有18名患者參與菲利普斯的研究試驗,其中11人被徹底治癒,另有2人病情有了顯著改善。這是最早的實驗證據,說明腸道好菌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有相關的影響。

上世紀已有乳酸菌可紓緩抑鬱症的實驗報告。圖/123RF

乳酸菌調節情緒

BBC「微生物與我」(Microbes and Me)系列節目中,曾經報導各種有關腸道微生物群造成傷害或有助於治療的研究。這些以人類腸道殘渣為食的微生物,到底以何方式影響人的大腦?正如相關系列文章中所見,雖然其中一些研究發現被誇大了,且菲利普斯最初那個試驗距今已超過一世紀,但大腦和腸道有關聯這個基本概念已非常顯著。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福斯特(Jane Allyson Foster)說,毫無疑問,有許多研究已證實微生物會影響心理健康。事實上,他的團隊在這方面研究居於領先地位,這意味著人們或許能夠透過飲食來治療心理疾病。他強調,腸道不健康只是諸多心理疾病可能的病因之一,但對腸道細菌失調的患者來說,這種新療法可能帶來及時的病情緩解。

2004年,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報告,詳述壓力對無菌鼠的影響。這些老鼠在壓力之下,「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的回饋控制系統(簡稱HPA)會出現過度反應,使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造成傷害。但只要給這些老鼠吃乳酸菌,情況就可逆轉。原來不只是大腦能控制人類壓力反應,腸道細菌同樣具有影響。

乳酸菌是一種可以幫助消化的友善微生物。圖/123RF

腸道微生物反饋

某些種類的腸道微生物可以保護腸道壁,幫助維持腸道黏膜。腸道黏膜可阻止腸道內的物質滲入血流。如果沒有這道屏障,人就可能會患上「腸漏症」,腸漏會觸發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促炎細胞因子是一種蛋白質,會增加感染部位周圍的血液流動,並促使身體的免疫反應。

雖然這種反應對抵抗感染至關重要,但這些細胞因子也會導致情緒低落和精神萎靡。正是這個原因,人們生病時往往會感到疲倦。從短期來看,這種反應有助於身體防疫機制,以便及早發現感染源,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導致抑鬱症。

腸道微生物還會影響消化和代謝的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前體的作用。腸道菌群甚至能透過迷走神經與大腦直接連通,因為腸道內的微生物可以釋放化學物,改變迷走神經的信號,從而改變大腦的活動。但這些交流並非單向的,所以大腦活動也可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比如壓力本身會加劇發炎,進而影響腸道內的微生物,結果形成一種反饋循環。

人的腸道微生物群由數億種微生物組成,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它們都存生於消化道。儘管目前尚未找到治療抑鬱症的靈丹妙藥,至少對部分人來說,讓腸道更健康可能是一條邁向心理健康、快樂的重要路徑。

腸道健康是心理健康、快樂的重要路徑。圖/123RF

身心狀況 腦與腸共感

在中文裡,某些反應情緒的形容詞,除了心之外,竟也與腸道有關。例如:飢餓時「飢腸轆轆」、思念不安時「翻腸攪肚」、悲傷痛哭時「淚乾腸斷」,還有憂愁牽掛時「牽腸掛肚」等等。為何情緒感受會與腸道反應有關?

其實,腸道與大腦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腦腸軸線」,讓獨立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腸道神經藉著腸道菌群,經由迷走神經迅速地搭起與大腦交互傳遞訊息的橋梁。使兩者在無形之中運行、調配,甚至監控身體的一舉一動。

飲食習慣改變情緒

目前對大腦與腸道相關的研究證實,健康均衡的飲食可能是重要的預防措施,腸道健康可降低罹患抑鬱症疾病的風險,而這些研究中多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地中海飲食」是指富含蔬菜、水果、堅果、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油,同時減少精製糖、紅肉和加工肉製品的飲食。一項來自西班牙的研究指出,在4年期間堅持傳統地中海飲食的人,被診斷患抑鬱症的可能性大約是其他飲食習慣者的一半。

多吃蔬菜水果、健康油品、地中海飲食對健康有益。圖/123RF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營養學家傑卡(Felice Jacka)說,有關營養對心理和大腦健康的數據很多,而且理論大致相同。儘管還有很多潛在的生理機制因素,但地中海飲食已被證明可以增加腸道細菌的多樣性,並減輕其他生理病變,包括身體的慢性發炎,或是引發精神抑鬱的症狀等。

綜觀上述,人體中的腸道菌叢對於人體有多方面的助益,例如:幫助消化、協助維持正常的免疫機能等,所以目前益生菌已被廣泛使用於一些腸胃道疾病的治療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團隊發現,益生菌會傳送特殊的生物訊息到大腦,進而影響到大腦的某些部分功能反應。其研究分組實驗結果顯示,服用益生菌的婦女對於情緒壓力的適應力最好,由此可見,益生菌對紓緩情緒焦慮可能具有正面的功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