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資訊、手機不發達的時期,與親朋好友約定見面時間與地點,聽錯見面地點,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苦等或抱怨,是有可能發生的。在沒有網際網路知識交流的無障礙時空下,知識變成少數人的專利,為社會帶來很多不平等的衝突。時至今日,多少免費的知識交流平台,創造了學校以外的學習時空,實在是印刷術發明以來,最大的知識產業革命。然而,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尋找資訊已不成問題,但尋找到真正需要的,且能有效整合與應用,卻是有待磨練之。
逆向思考,化解對立
人世間有日與夜、善與惡,天氣有陰與晴、寒與熱,人際互動有主與客、賣與買等,這些相對關係不一定要對立,也不一定要絕對截然二分,畢竟昨日的敵對與聯盟,不等於今日的抗爭與和諧。其實,很多人世間的紛紛擾擾,多是吾人從小到大,不自覺被社會化所造成。例如,過去男孩可以玩騎馬打仗,女孩只能玩扮家家酒;今日電玩取代了童玩,會不會還有性別差異培養的餘毒呢?
另外,就像學校該不該體罰學生這件事來看,「零體罰」的政策並不是禁止處罰的正向功能;而是激發更多有助於達到處罰正向效能的執行策略,就像課文中「罰睡覺」的例子。
多點關懷,創意樂活
人不懂得轉彎或為他人設想,就粗魯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則在人群中的互動,自然會造成種種的擦撞與災殃,尤其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這張嘴。古德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不消。」原來,一張無德的利嘴,遠比殺人、放火還可怕,可惜的是現代一般人急於不分青紅皂白地嗆聲,造成無法針對或聚焦問題的紛爭,弄得大家不歡而散。其實,每個人對一個事件的看法雖不同,但若懂得融會貫通,則會更接近事件的真實。因此,佛陀教我們要注意:「誰訶毀我?誰罵詈我?(中略)誰復受彼凌辱加害?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我今不應橫起執著。」(出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七,頁三六五中)也就是先別急著歸罪給誰,才能把心靜下來,權衡自我思惟與言行應有的反應,自然能消弭對立的緊張度,才會生起有效抉擇或應對的生活智慧,以趣向安和樂利的生活。(影子/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