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煒智
美國電影史上有幾個年分,每經提起,評論人必然嘖嘖稱奇,史家也必然鼓掌致敬——有不少影友提過一九九四年,也有交相讚美一九六二年的電影成就;前者有《刺激一九九五》、《黑色追緝令》、《阿甘正傳》,後者有《阿拉伯的勞倫斯》、《最長的一日》、《梅崗城故事》、《熱淚心聲》等等。
天庭百花諸星下凡
不過說起一九三九年的光輝燦爛,任何的一切都甘敗下風。一九三九年的好萊塢簡直就像古典文學《鏡花緣》裡寫的天庭百花、諸星齊聚下凡一樣,整整一年,從頭熱鬧到尾,即便現在已經過了八十多個年頭,細數起來,多少影史留芳的超級名片在影迷朋友的心目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從春天開始,三月底就有經典文學改編的《咆哮山莊》世界首映,四月初有後來翻拍成彩色闊銀幕《金玉盟》的黑白原版《瓊樓密約》,八月底有彩色歌舞經典《綠野仙蹤》,九月有好萊塢一線女星齊聚合演的《女人》,十一月底有憂鬱女神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第一部喜劇作品《妮諾奇珈》,年底十二月還有永遠的影史賣座冠軍《亂世佳人》,以及大文豪雨果原著新編的《鐘樓怪人》。
風風火火、熱熱鬧鬧一整年——然而,我們望向大西洋彼岸的歐洲大陸,一九三九年卻也是改寫人類文明史的關鍵年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一九三九年的秋天正式爆發,德國入侵波蘭,不久之後,整個歐陸便成為烽火連天的戰場。
電影史家搔破了頭,絞盡腦汁希望能解讀——為何好萊塢在此時此刻,能交出這麼亮眼的一張成績單?它跟二戰的爆發是否有因果關係?是否因為好萊塢戰前在歐陸的經營,在一九三○年代後期起了什麼決定性的變化,以至於一九三八年開始在銀城發酵,到一九三九年結出璀璨的果實?
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問題還是問題,但在問題之外,身為影迷,簡直目不暇給。記得兩年前《亂世佳人》以八十周年慶之姿,登上金馬奇幻影展,重新擄獲一整批新生代影迷的心;今年的金馬影展,再次選映了一九三九年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首映於當年三月初,至今已經逼近八十三高壽的《驛馬車》(Stagecoach)。
《驛馬車》原譯《關山飛渡》,是好萊塢西部片類型中的最經典,而且,幾乎可以說它是「典範中的典範」,西部片的「經典公式」幾乎就是按照《驛馬車》的劇本結構打造、研析而成的。
導演約翰福特(John Ford)駕御起《驛馬車》的題材,駕輕就熟,老練得不得了。馬車要從這個鎮到下個鎮,傳遞郵件、載運乘客,一路上還要擔心劫匪追上;車上有高級軍官的待產夫人,有成天醉醺醺的紅鼻頭醫生,有懦弱小人,還有心地善良的煙花女子;約翰韋恩(John Wayne)扮演的英勇遊俠中途現身,還與馬車上的執法人員發生爭執,這趟旅程雖然最後化險為夷,在馬車的終點站,約翰韋恩還是得面對宿敵,三人比一人的對決,拚個你死我活。
二○一九年春天,在金馬奇幻影展欣賞完《亂世佳人》,我於初夏因公轉往上海,有幸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觀賞《驛馬車》。電影雖然看過多次,但第一次在大銀幕親身體驗,而且是在一九四一年揭幕的美琪大戲院;全院千餘座位坐得滿滿,絕大部分都是青年影迷慕名而來,影片結束,隨著英雄美人遙向遠方,全院響起熱烈的掌聲。
在掌聲中,我再一次確認了「一九三九年輝煌好萊塢」的不朽傳奇,實實在在,禁得起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