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奧運很陽春,運動場上只有作為競賽的設施,沒有豪華的陳列,賽會組織沒有口號、沒有五環,甚到沒有每屆各異的logo(標誌),更沒有吉祥物。
但是從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第一次設「吉祥物」以來,世人發現華麗的奧運場上有一個可愛的吉祥物,使得奧運多采多姿,更有趣、更活潑。有的人到奧運會場,居然只是為了收集各式各樣造型逗趣的吉祥物。
1980年莫斯科奧運雖然以蘇聯入侵阿富汗,受到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杯葛,但這一年奧運照辦,「俄國熊」作為吉祥物,充滿蘇聯仍是世界列強獨有特質,讓人印象深刻。
四年後的洛杉磯奧運由活潑的美國人承辦,視為回擊蘇聯的機會,你們以熊作吉祥物,我們以兇猛的美國國鳥「白頭鷹」作為吉祥物。
1988年的漢城奧運,韓國人明知整個朝鮮半島,包括北韓在內,這時可能連一隻野生老虎都找不到,仍以朝鮮虎「虎多利」作為吉祥物(見右上圖)。
綜合1988年之前的奧運承辦國,基本上挑選「吉祥物」時,大抵上都仍是以「宣揚國威」為主。
1992年奧運在巴塞隆納,西班牙人充滿創意的想像力發揮在吉祥物上,他們端出一隻像狗又像人的「Cobi」(柯比,見右中圖),一付憨態,似笑非笑,大家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卻很受歡迎。
受到西班牙人影響,1996年奧運又輪到美國時,亞特蘭大更是將想像力無限上綱,配合當時電腦工業起飛,資訊高科技一日千里,吉祥物的設計海闊天空,美國人創造出一個高科技兒,和它的上一任一樣,看不出像什麼,一開始連名字都叫「What is it 」
後來大概有人得取這名,似乎玩笑開得太大,玩世不恭有損奧林匹克精神,後來改名叫「伊吉」Izzy(見右下圖)。
連著兩屆莫名其妙的吉祥物後,2000年雪梨奧運澳洲走回「務實」的基本面,他們規規矩矩地尋求澳洲代表性動物,挑出三種澳洲特有動物,取名Syd、Olly、Mil-lie。
這是奧運史上第一次同時有三種吉祥物,務實面來講,可以賣出三倍價錢,大賺其錢。
2004年雅典奧運挑選男、女神費沃斯、雅典娜作為吉祥物,但是風格沿習歐人創意,似人非人。
2008年到了北京,中國的人口世界第一,所以吉祥物一口氣增到五個,也創下奧運史上數量之最,他們以華人喜歡的「福娃」造型,五位娃的名字叫「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寓意「北京歡迎你」,光是收集齊五個娃娃,行囊就要滿了。